2008年9月17日

简述良渚神的风神属性





简述良渚神的风神属性


黎显慧


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期遗存,距今5000余年。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的年代大致相当。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因1936年施昕更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70余年来,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有许多重大进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反山大墓的发掘。
l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余杭反山发掘了排列有序的11座大墓葬,其中12号墓葬中出土了精美无比的大玉琮(反山M12:98)[1]、 大玉钺(反山M12:100)[2]。更为珍贵的是这两件玉器上面刻有十分精细的神像(图1、图2),与以往见到的较为简略的神像相比,更有研究价值。瑶山出土的冠形器(瑶山M2:1)也有类似神像(图3)[3]。严文明曾指出: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它也许是“良渚国”开创人神化和模式化的形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良渚遗址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块圣地。[4]
良渚神像引起国内外著名学者的关注,大家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二十多年过去了,有关神像的属性问题,仍然争论不休。
笔者以为良渚神是风神。由于神像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相当丰富,本文仅就与风神属性有关的信息加以分析。
要弄清良渚神的属性,首先必须弄清良渚人的信仰。这虽是个难题,但可以从同时代的文化中去寻找,也可以通过晚期的信仰去推测,还可以从民间传说以及与之文化同源的民族文化中去追溯。
有观点认为良渚人的鸟崇拜是太阳崇拜,根据不足。太阳是显性的,切斯特顿说:人类并非愚蠢到崇拜物质的太阳,而是崇拜寓于其中的能力和品格。[5]可见太阳崇拜是比较低级的崇拜。越人的后裔壮族、水族、毛南族、仡佬族、侗族、黎族、高山族、苗族、瑶族等至今流传射日的神话。足以表明越人并不崇拜太阳。
还有观点认为是雷神崇拜。在远古,雷神尚未从风神崇拜中分离出来。雷神崇拜是在父系社会产生的,良渚时期尚处于母系社会。
风崇拜是世界早期宗教中最普遍、最有影响的宗教崇拜。世界各地的风崇拜有惊人的相似。从美洲印第安人、大洋洲毛利人的风崇拜的相似性,可以推测,在他们离开亚洲大陆之前,风崇拜便相当成熟了。风崇拜可追溯的历史长达一、两万年。
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是风崇拜,北风神是至高神,所以,古埃及人总是面对北方。苏美尔人的至高神恩利尔是风神。苏美尔语“利尔”是“风”,其妻名宁利尔,可见也是风神,他们应是同神异名。
稍晚的印度河文明也崇拜风,人为宗教兴起以后,“风”的地位下降。但仅次于“空”。缪勒在整理印度宗教典籍《吠陀》之后说:“尽管风并不经常被赞颂,可当他被赞颂之际,就占有非常高的位置。人们说他是整个世界的王,是最先诞生的,是众神的呼吸,世界的萌芽,他的声音我们可以听到,但绝不能见到他。”[6]
在犹太教兴起前,犹太人崇拜巴力神,巴力神是风神,深受地中海沿岸人民的喜爱。
据文献记载,风神名夷,东夷的族称来自风神。商人自称殷(衣),越人自称“越”,其音皆与“夷”近。“夷”、“越”一音之转,越人的后代布依族自称“布依”,也称“布越”。商文化有众多越文化的因素,可以说,周代以前华夏文明的主体是越文化。
中国直到商代都是神权社会。商人的至高神是“帝”。“帝”字从木,先民重本轻末,“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大特色。所以,上帝的地位起初是低于下帝的,甲骨文资料也证实这一点,“上”取代“下”是在商代晚期完成的。“天”字是晚出的,可以推测商人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神话中的“天命”是后来加上去的,原生神话应该是“玄鸟降而生商”。甲骨文的“风”呈“鸟”形,表明鸟崇拜即风崇拜,“玄鸟生商”即“风生商”。可见商人是以鸟为祖,以风为祖的。
传说始祖神伏羲、女娲皆风姓,表明他们乃风神之后。也就是说,华夏先民乃风的传人。越人是华夏族的主体,伏羲主东方,走在文明前面的良渚人似应崇拜风。
发掘简报对神像作了如下描述:图中“神人”头戴大羽冠,倒梯形脸庞,丰鼻阔口,双目圆睁,两手扶腰间璧状物,两腿盘屈,足呈兽爪状。“神兽(鸟?)”与“神人”完全融为一体,神人的头、冠也可看成是神兽的额,双臂构成神兽的眼眶,腰间的璧状物是兽眼;神人腰腹是兽鼻,裆部形成兽口,兽口中露出四枚尖尖的狼牙;神人的下肢恰为神兽前肢。该类神像构图左右对称,巧妙紧凑,透着浓重的威严与神秘。[7]
仔细观察神像(图4、图5分别为玉琮、玉钺中的神像,图6为考古队绘的玉琮神像),不难发现“神人”是动态的。她的双手正在拨动兽眼,有学者称之为“旋目”,表明眼睛是转动的。神拨动眼睛有何意蕴?
双目所在的位置是双腋。“腋”即“胁”,汉语 “威胁”、“胁迫”、“要胁”、“肘腋之患”等词,透露了先民对腋下的恐惧。这种恐惧也许与原始狩猎或战争中的经验有关,左腋是生命最薄弱的部位。古人“腋”、“肋”不分,细读希伯来人《圣经》中有关“肋骨”、“肋旁”的内容,可以知道,腋是生死的命门。左腋成为先民最惧怕的部位,远古时期袒右服装在世界流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人们: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信仰。
恐惧是宗教的温床,风崇拜以腋下生风,风生万物的教义消除了人们的恐惧。腋下又成为人们崇拜的地方。
甲骨文仅以一个“”字记载了南方神受风而孕从腋下生子的美妙神话。壮族人民的祀神古歌《姆洛甲》也有类似的传说。J.旺西纳说:如果某传说提供的情况能够从其他独立的传说或其他资料中得到证实,这则传说的精确度就大大提高了。两个独立的材料如能相互印证就可以使某种有可能的事成为肯定的事。但必须证实材料的独立性。[8]甲骨文“”与壮族始祖传说是两个独立的材料,它们相互印证,为认识史前宗教信仰提供了确切的依据。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源自远古的声音,而且不走样,这是世界口传历史的奇迹。
壮人与良渚人同属越人,壮人崇拜风,崇拜腋下,良渚人也应如此。
腋下生子的神话是风崇拜的经典,世界五大洲都曾流传过腋下生子的神话。传说夏人、商人、楚人的始祖均为腋下所生,佛祖也生于腋下。可见先民相信,风神是从腋下创造人类的,只有始祖才生于腋下。
先民相信鸟能飞是因为鸟腋生风。良渚神为人面鸟身,其腋下的“旋目”似风轮,神用双手拨动风轮造“风”。兽面象征风神的威严,羽冠显示风的神圣地位。“四”与“八”是风之数。四方即四风(《圣经》四方的原文是四风),以后又发展为八风。玉琮呈方形,神的脸似方形,象征四方。玉琮的八方均有神像分布,代表八方风神。
一般认为,12号墓出现大玉琮、大玉钺,表明墓主的地位显赫。但有学者指出,与其他墓的陪葬品相比,难以证明12号墓主的地位最高。大玉琮、大玉钺如果不是象征权力,还有何种用意呢?
有人认为是为了显示财富、贿赂鬼神。据姚水荣介绍,反山共出土玉琮22件,多置于墓的中段,正是腰腹部位。[9]据刘斌向记者介绍:12号南北走向的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其中有一件重达6.5公斤的神人兽面纹玉琮。这些玉器从头到脚围绕着墓主人,摆放十分讲究,似乎在表达着某种信仰和理念。[10]
反山玉琮多置于墓主的腰腹部位,也就是在腋下附近。这个大玉琮被置于12号墓主头部的左侧,是因为有了更具法力的大玉钺。据牟永抗介绍,钺身大抵和人肩平齐。[11] 从平面图来分析钺的位置应该略下一点,即左腋附近。
玉为法器,辟邪之物。古埃及人认为死者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就能复活。传说伊西丝用拍打翅膀产生的风,填充奥西里斯的嘴和鼻子。大玉琮上的风神是否用造出来的风填充墓主的嘴和鼻子?相对腋下来说,嘴和鼻子有风就能复活的观念是晚出的。大玉钺置于左腋附近,是希望风神在腋下生风,让墓主死而复生。
由于生命的威胁来自左腋,原生的神话是始祖从左腋生子,晚期改为左、右腋或右腋生子。12号墓的两种玉器同置于左边,是腋下崇拜、风崇拜的典型特征。
风是无形的,先民曾以各种自然物来表示风神,起初因为风吹树梢动,乃以树为风神。后来认为牛耳能听风,牛角能生风,又以牛为风神。再后来认为鸟能生风,以鸟为风神(还有羊角生风、虎生风等等)。人形的风神是较晚才出现的。可以推测,良渚神像是风崇拜中晚期的代表。综观世界各地的风神像,此像最为经典。


附图:



图1:大玉琮



图2:大玉钺


图3:冠形器


图4:大玉琮神像




图5:大玉钺神像


图6:大玉琮神像(绘图)






[1] 玉琮,良渚文化,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中国记忆——5000年文化展,浙江省博物馆,铁匠铺,http://hi.baidu.com/某铁匠/album/item/25b14fdbf6096fc3b7fd4835.html, 2008-09-3检索。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日本〕两木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3] 余继明编著:中国古玉器图鉴——良渚文化玉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4] 严文明:良渚随笔,文物,1996年第3期。
[5] 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1页。
[6] 麦克斯·缪勒著,金泽译: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146页。
[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8] J.旺西纳:口头传说和方法论。J.基-泽博编辑:非洲通史(第一卷)·编年方法及非洲史前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6页。
[9] 姚水荣:反山墓地与随葬玉器,良渚文化——余杭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版,第126-127页。
[10] 良渚遗址发现五千年,良渚,考古,浙江在线,浙江新闻,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7/11/30/009015549_01.shtml,2008-09-16检索。
[11] 牟永抗:纪念良洁文化遗址发掘五十周年,良渚文化——余杭文史资料第三辑,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