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

风崇拜与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Wind Worship and Religious Belief in Ancient Egypt)8


风崇拜与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Wind Worship and Religious Belief in Ancient Egypt)8

黎显慧

6、阿蒙(AmonAmen, Amun, Ammon, Amoun
阿蒙神是古埃及史上最重要的神之一。阿蒙通常与风相关联,[i]是大气之神和风神。[ii]风是无形的,阿蒙在古埃及语里是“隐形”的意思,凡人的眼睛看不见他。有观点认为,阿蒙是埃及主神希腊化的名字,埃及文转写为ἰmn,意为“隐藏者”(也拼作“Amon”)。[iii]不过,阿蒙神作为创世神之一的“神秘之神”最早出现在56王朝的金字塔文中[iv],而希腊化发生较晚。
阿蒙的神兽是绵羊;在古埃及语里“绵羊”和“灵体”二词都发音为“巴”。现形时呈人形,头戴带羽王冠,有时也以公羊或鹅、雁的形象出现。在阿蒙的赞歌中说:“人来自他的眼睛,神从他的嘴里出世。”[v]
阿蒙原为南埃及底比斯城所奉之神,后因底比斯王族登上法老王位,而擢升为新王国时期的国神。
公元前16世纪,新王国诸王特别是图特摩斯三世艰苦卓绝的20年征战,建立了一个遍及地中海沿岸,北达幼发拉底河,南抵尼罗河第四瀑布的大帝国。埃及宗教中众神并存的局面,显然与帝国的统治地位不相适应。于是,阿蒙神凭借他是国王所在地底比斯的主神地位,随着诸王出外征战而权势越来越显赫,阿蒙成为全埃及的神灵,对他的崇拜具有国家的性质。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不仅阿蒙神而且阿蒙神庙及其祭司,都变得身价百倍。[vi]
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360年,阿蒙在诸神中一直占有显赫地位,集创世神和保护神于一身。[vii]赫尔摩波利斯神学将阿蒙与阿蒙特组合为配偶神,列入八神团。还将阿蒙与穆特、洪苏一起组合为底比斯的三神体。赫利奥坡里斯神学则将其组合成阿蒙-拉,阿蒙与拉的组合是太阳崇拜论者将阿蒙纳入太阳神系统的依据。这一观点在中外史学界占绝对优势。
阿蒙与拉神组合为阿蒙-拉神后,其神性是否演变为太阳神?
1是古埃及的耳石碑,碑文写道:耳朵属于神阿蒙-拉。太阳有形无声,风无形有声,耳朵显然是属于阿蒙而不属于拉。阿蒙-拉神的组合并没有改变风神的属性。
下面从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中继续寻求答案。
阿蒙神庙的祭司权力巨大,对王权产生了威胁。阿蒙霍特普于公元前1375年左右登基,在当政的第6年开展宗教改革,他选择“阿吞”神来代替阿蒙神,把自己的名字从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感到满意”)改为埃赫那吞(意为“那吞的侍者”)。“阿吞”指有形的太阳,以太阳圆盘为象征。埃赫那吞自认为是阿吞的儿子,是最高祭司。宣称自己是唯一能与阿顿神进行直接交流的人,任何人必须通过他才能与阿顿神交流。这样,他就代替了原来阿蒙神的最高祭司。[viii]
古埃及人在解决宗教分歧时,通常采用的一个简单的办法,即把两个或三个神的名字合在一起。埃赫那吞完全可以用“阿蒙―拉”类似的组配方式,将新神命名为“阿蒙―阿吞”,但他没有作这种改良,而是采取极端方式,同阿蒙神断绝关系,宣告新宗教的诞生。这表明新王国时期的阿蒙神依然不具有太阳神属性。
为了摆脱旧宗教势力的干扰,埃赫那吞迁都,在新都继续他的宗教改革。神庙、墓窟壁上的阿蒙神名字被铲除。把死者带入来世的奥西里斯埃赫那吞所取代……[ix]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立足未稳的太阳崇拜与古老的风崇拜之争。
埃赫那吞死后,其子图坦哈蒙继位。图坦哈蒙大约18岁时神秘驾崩。1922年发掘了图坦哈蒙墓,此墓基本上没有遭到盗墓者的破坏。极具考古价值。
图坦哈蒙墓中出土的宝座上刻有大量的国王的名字,有的为图坦哈吞(意为阿吞的形象),有的则涂改为图坦哈蒙(意为阿蒙的形象)。[x]这表明新宗教寿命不长,埃赫那吞死后,对阿吞的崇拜被废止,阿蒙神已卷土重来。
图坦哈蒙墓的前厅门口有一个十分漂亮的愿望杯(2。杯上的铭文说:……祝他(图坦哈蒙)的卡(灵魂)平安度过几十万年。底比斯的崇拜者(译文为爱慕者)(指图坦哈蒙),愿你面朝北风,眼睛里永远充满希望。[xi]图坦哈蒙面朝北风,而不是面朝东方,也说明阿蒙神仍然是北风神而不是太阳神。假如阿蒙与拉神组合后,演变为太阳神,那么信奉阿蒙神的图坦哈蒙应以东方为尊位,因为阿蒙-拉来自东方。
这里“面朝北风,眼睛里永远充满希望”的含义是什么?斯门卡那与图坦哈蒙是同时代的人,他在爱情诗中写道:“我能听到你的属于北风那样甜蜜的声音”[xii]。我们在古埃及坟墓的铭文中不止一次地读到:愿我能呼吸到北风带来的甜润空气,它带给我神香的芬芳。[xiii]一切随风而去吧![xiv]来吧!尊崇的风之神,为我的呼吸提供清新的洁气吧。愿你能让我永生![xv]由此可知“面朝北风,眼睛里永远充满希望”,是希望北风之神能带来的甜润空气,让其永生。
图坦哈蒙墓的北墙上有一个密封的门,在这个封门的两侧分别站着一座木制的国王雕像,雕像如同真人一般大小。两座雕像面对面站立,守护着这个封门。[xvi]打开封门便是图坦哈蒙的棺室。棺室设在北面。
“面朝北风”、棺室设在北面,是不是信仰所至?下面列举几则不同时期的墓葬和庙宇建筑资料来作进一步说明。
古埃及人笃信亡灵复生,享殿即是顺应他们这种愿望专门举行祭祀的场所。在第一王朝一些马斯塔巴墓的城垣北部,曾发现有这类建筑遗址。[xvii]
埃及留存下来的最早的金字塔是埃及第三王朝的创建者佐塞尔(公元前2780~公元前2720年)在孟斐斯以南不远的萨卡拉建造的,在佐塞尔坟墓的北面建有一座神庙。[xviii]
我们发现的每一个早王朝时期的船冢都开凿在坟墓的北面。[xix]进入埃及人的坟墓,我们将会发现两艘木船模型,这是墓主通过魔法进入来世后,为了在那里进行航海所准备的工具。一艘船落下了风帆,因为向北航行可以利用来世水流的力量;另一艘船则升起了风帆,因为无论是在现世还是在来世,用北风向南航行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xx]
“在古王国时代所有的金字塔的入口必定是在朝北的方向”[xxi],在金字塔墓室建筑中,唯有第四王朝的开君主斯尼弗罗的南金字塔有两个入口,一个在西面,另一个在北面。[xxii]古王国第4王朝的国王信奉太阳神,第5王朝时达到顶峰。但是胡夫金字塔的方位是正北,入口仍然在朝北的方向。只是丧葬神庙建在金字塔的东面,狮身人面像设在祭庙的西北方。
埃及人以北为尊位。胡夫的儿子哈弗瑞的金字塔修建在胡夫金字塔的南面。新王国时期在卡纳克神庙之中建立的阿蒙拉神庙在北面,其妻穆特神庙在南面。帝王谷是新王国时期国王的墓葬群,法老们葬在帝王谷的北面,王后葬在帝王谷的南面。
可以说,自第一王朝以来,法老们最信仰不是太阳神,而是北风神。风神阿蒙也像呼吸一样,是人和四足动物生命的神秘源泉……阿蒙-拉仍保持着无处不在的本性……你以光的形式出现,以风的形式经过。[xxiii]《阿蒙-拉颂》说:你的心并没有忘记北方的天。[xxiv]这句话道出了埃及始终未形成以太阳神为主神的信仰体系的根本原因。埃赫那吞企图改变人们旧有的的信仰,导致他的革命与他同归于尽。
尽管埃及统治者为巩固王权曾一度推崇过太阳神,但是他们的骨子里,信仰的仍是北风神。
菲利普·李·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在分析新教失败的原因时说:尽管埃赫那吞不遗余力地推行其宗教革命,但结果仍然失败了。因为普通群众仍然尊崇旧有的神,阿吞宗教未能获得太多信徒。……埃赫那吞之后的那些法老与阿蒙神的祭司结成了同盟。同时恢复了旧有的崇拜方式。[xxv]
公元二世纪,罗马作家阿普列乌斯(Apuleius)的小说《金驴记》(原称《变形记 》)里有这样一段话:伟大的埃及女神的说,“我的本质只有一个,但在世上人们以不同的仪式来祭拜我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名字。”在埃及宗教里,只有一个北风神,人们以不同的仪式来祭拜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名字。换句话说,许多主神都是北风神的显现或化身。

                                        2016-10-18初稿,2017-01-28修改)
 



















1耳石碑(ear-stela),埃及博物馆(Egyptian Museum [xxvi]

 













2:图坦哈蒙墓墓中的希望杯(Wishing Cup the Tomb of Tutankhamun[xxvii]




[i]  Egyptian Mythology1http://interoz.com/egypt/gods1.htm
[ii]  Crystalinks was created in August 1995 Created and designed by Ellie Crystal Copyright http://www.crystalinks.com/egyptgods.html
[iii] 阿蒙神-中文百科在线,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210449
[iv] Egypt: The Complete Guide http://interoz.com/egypt/amen.htm
[v] 鲁刚:世界神话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0页。
[vi] 汉尼希、朱威烈等: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56页。
[vii] 同上,126页。
[viii] 同上,第156页。
[ix] 同上,第157页。
[x] 王海利:法老墓迷雾三千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xi] 同上,第93页。
[xii] 斯门卡那的爱情诗。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52页。
[xiii] 李晓东:神秘的金字塔太阳船,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xiv] 《柏皮的纸草》第3031片。〔美〕华理士·布奇著,罗尘译:埃及亡灵书,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xv] 同上,第207页。
[xvi] 王海利:法老墓迷雾三千年,第95页。
[xvii] 汉尼希、朱威烈等: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第187页。
[xviii] 同上,第187 20-23页。
[xix] 李晓东:神秘的金字塔太阳船,第174页。
[xx] 郭丹彤:论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化的影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全文数据库)·各国历史及史学理论·非洲史。
[xxi] AJSpencerDAEp140。转引自刘文鹏:古代埃及史,第231页。
[xxii] 汉尼希、朱威烈等: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第176页。
[xxiii] 亚历山大·沙夫:《埃及太阳颂》,转引自〔美〕亨利·富兰克弗特著,郭子林、李凤伟译:古代埃及宗教,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6页。
[xxiv] 《埃及创世神话·阿蒙-拉颂》。〔美〕奥弗编,毛天祜译:太阳之歌-世界各地创世神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279页。
[xxv]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94页。
[xxvi] The ears belong to the god Amun-Re
耳朵属于神阿蒙-拉, http://www.globalegyptianmuseum.org/detail.aspx?id=14909
[xxvii] André Wiese and Andreas Brodbeck ;Tutanchamun: das goldene Jenseits : Grabschätze aus dem Tal der Könige, München : Hirmer, ©2004;P355.


2016年9月15日

风崇拜的活化石——埃及的“闻风节”


风崇拜的活化石——埃及的“闻风节”

黎显慧

“闻风节”("Smelling the Breeze")又称为“春节”,是埃及的传统节日。据说这个节日可追溯到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约有50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节日之一。2012年4月16日[1],埃及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闻风节”。
这一天,无论是基督教徒还是穆斯林,人们在一起共同庆祝节日,因此它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节日,而不是一个宗教节日。
古埃及人的“闻风节”自诞生起,就是宗教节日,因为远古时代是信仰的时代。
5000年来,埃及社会经历了无数次变革和动荡,还先后受到邻国以及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法、英等国的入侵。如今埃及已日益阿拉伯化,主要居民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信奉基督教的古埃及人的后裔科普特人成了少数民族。一切都在变化,但古埃及人的“闻风节”却延续至今,这是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
风崇拜是远古文明时期的自然宗教,曾经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宗教世界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一些史学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春节和犹太教的逾越节、基督教的复活节都起源于埃及的闻风节。圣经旧约和不少历史文献记载,当年摩西率领犹太人从埃及出走之日正逢闻风节。在成功逃出埃及后,得救的犹太人把这天定为庆祝日,这就是逾越节。基督教诞生后,犹太教的逾越节又和基督复活日巧合,于是这天又是基督教的复活节。[2]
埃及的“闻风节”,是认识宗教的稳定性、同一性、包容性的重要窗口。




图1: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庆祝“闻风节”[3]


图2:“闻风节”的彩蛋[4]




[1] 伊斯兰征服埃及后,将“闻风节”定在复活节后的星期一。
[2] 马海兵:世界上最古老的节日——埃及闻风节,《光明日报》 2002年5月31日,转引自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http://www.china.com.cn/chinese/TR-c/153221.htm,2012-4-18检索。
[3] شم النسيم.. Refresh الثورة - التحرير ,http://tahrirnews.com/أحداث-ووقائع/شم-النسيم-refresh-الثورة/,2012-4-18检索。
[4] بيض شم النسيم وكمان الرنجه الفيسخ ههههههههه-منتديات d1g,http://www.d1g.com/forum/show/4684134,2012-4-18检索。

风崇拜:北欧的原始宗教信仰 1


风崇拜:北欧的原始宗教信仰 1 

黎显慧

北欧位于欧洲的西北角,受人为宗教的冲击相对要晚,加上先民非常虔诚,保存了许多源自远古宗教的神话传说。中世纪时,这些神话传说收集成书,有诗体和散文体两种形式,均命名为“埃达(Edda)”。“Edda”这个词在古斯堪的那维亚语中意即祖母、奶奶、女祖先。[1]尽管有些学者不满意这样解题,但《埃达》的首篇便是女巫讲述历史,与题名很切合。在欧洲,老妇人讲述历史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口述历史是前文字时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如今在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民族中仍然保留这种传统。不过,在世界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被认为不可信,往往得不到重视。世界上最难改变的就是潜移默化的宗教信仰。远古文明是以母神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文明,文明传承是以信仰为基础的,传承者不会随意更改。即便在父系社会宗教信仰发生变化,虔诚的口述者也会想方设法将古老的信仰传承下去。
《埃达》与希腊神话成书相比,至少晚了一千年。也许是成书较晚,时代难以确定,有些古代神话的文集未将它列入其中。其实《埃达》从远古一直讲到英雄时代,虽然有些神话在口头传述中被修改、杂糅,但原始宗教的底蕴依然保留,其中不乏古老的跨文化的宗教和神话经典,为神话史上所罕见。
北欧的原始宗教通常被称之为“欧亚萨满教”,这表明北欧与北亚的原始宗教有相似性。美国独立学者Dan McCoy认为:北欧宗教从未有过真正的名字,可见他并不认同“欧亚萨满教”这种说法。同时他指出要关注北欧神话的世界观。[2]
北欧神话的世界观体现在创世神话中。创世神话是宗教的附属品,其本质是宗教的。创世神话是神话的精髓,有什么信仰,就有与之相应的创世神话。
诗体《埃达》开篇便谈到了北欧人对世界的认识——宇宙之树,《埃达》的一些手抄本对宇宙之树作了详细的叙述。[3]宇宙树(Yggdrasil,伊格德拉修,图1[4]),高耸入天,深扎入地。
这一世界观的形成与先民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弗雷泽说:在历史的最初时期,欧洲大陆上仍然覆盖着无垠的原始森林[5],亚洲大陆也同样如此。历史的最初时期指的是有文字记录的年代,也就是说,大约五、六千年前,人类尚未完全离开森林。
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这样描述:波约拉的老主妇卢西,老掉了牙的波雅夫人,施展法术要掠夺太阳,也同样伸手去抓月亮。从桦树上她捕到月亮,从枞树顶她抓住太阳。[6]宇宙万物尽在树林中,这就是先民的世界观。
生活在北亚的哈萨克人认为,地球中心有一棵看不见的杨树,其顶伸入九层天,其根扎入七层地。杨树的一片叶子代表一个人的生命。当代表某人生命的树叶发芽时,这个人便出世;当树叶生长时,这个人便生长;当树叶突然枯黄时,这个人便会遭逢不幸;当树叶枯萎时,这个人便衰老;当树叶凋零时,这个人也就去世了。[7]柯尔克孜族人认为其祖先是一棵孤树所生。
古代维吾尔人认为神树是母亲,是自己民族的始祖。他们称榆树和胡杨树为神树母亲。[8]  满族萨满教祭祀中,有一位始祖母女神,叫“佛多妈妈”,即“柳枝祖母”。     [9]在汉语中,“木”与“母”同音,隐含了以树木为母的原始宗教思维。
树是最原始的神殿。雅各布.格林对日耳曼语“神殿”一词的考察,表明日耳曼人最古老的圣所可能都是自然的森林。欧洲芬兰一乌戈尔族人的部落中异教的礼拜绝大部分是在神圣的树丛中进行的。[10]
以树木为神,是远古先民共同的信仰,也是最基本的信仰,这是文化的根。树木崇拜是最古老、影响范围最广,且至今仍然具有活力的原始宗教信仰。树木是创世神的原形,是始祖神、万物之母。这一最古老的信仰能够流传至今,说明人类并未失去记忆。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母神崇拜被当作异教甚至邪教而遭到打击。尽管如此,树木崇拜依然为后世宗教所继承。
树林是希伯来人的圣所,《圣经》说:他们“在各山顶,各高冈的橡树、杨树、栗树之下,献祭烧香”。(何西阿书4:13)埃布尔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创世记 13:18)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路加福音19:4)。
树也是伊斯兰教的圣所,《古兰经》说:敬畏的人们,必定在树荫之下,清泉之滨。(《古兰经》77:41)真主确已喜悦信士们。当时,他们在那棵树下与你订约。(《古兰经》48:18)
佛祖释迦牟尼的降生、悟道、成佛、涅盘均发生在树下。
中国传统宗教的祭祀活动也是在神树下进行的。《尚书大传》曰: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甲骨文中“妇”字书为“、帝书为“
,以木为字根,承载了先民的信仰。
奥丁(Odin)是北欧神话中的主神,是“风暴之神”[11]。有观点认为,在南方如日耳曼地区祂的名字念成Wotan,风(Wind)、木(Wood)都和祂的名字有关。[12]有文章介绍说:许多早期的学者解释他为风神或特别是作为死亡之神。[13]这表明,当代学者对奥丁的神性还有争议。
宗教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有什么信仰,就有与之相配的创世神。
《埃达》讲述奥丁用木头造人;为找到古老的符文把自己挂在被风摇动的Yggdrasil上,用矛戳伤自己,向树神献祭;在树上发现符文;后人用树木制作奥丁的雕像……,这些都是树木崇拜留下的烙印。但是,为什么要说奥丁是风神呢?

                                                                                  
                         ( 2016-07-14 )
                                                              














图1:“Yggdrasil” by Oluf Olufsen Bagge (1847)





[1] Edda - Wiktionary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Edda,2015-07-3检索。

[2] Norse Mythology for Smart People,http://norse-mythology.org/2015-07-10检索。


[4] Germanic Mythology Texts, Translations, Scholarship,http://www.germanicmythology.com/#THE_POETIC_or_ELDER_EDDA_MANUSCRIPTS,2015-8-17检索。

[5] 〔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6] 侍桁译: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3月新1版,第875页。

[7]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8]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8页。

[9] 宋和平:满族女神佛哩佛多卧莫西妈妈论析 ,《满族研究》  1998年第1期,中国民俗学网-中国民俗学会主办,http://www.chinafolklore.org/web/index.php?Page=1&NewsID=5515,2015-7-23检索。

[10] 〔英〕詹.乔.弗雷泽着,徐育新等译.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170页。

[11] 1900 The International Cyclopaedia: A Compendium of Human Knowledge, Volume 15. 1902 P. D. Chantepie de la Saussaye, The Religion of the Teutons, Vol. II. 1895 Hélène Adeline Guerber,  Myths of the Northern Lands. 转引自Odin's Wife Mother Earth in Germanic Mythology,
http://www.germanicmythology.com/original/wildhunt.html, 2015-8-17检索。

[12] 凡懿:奥丁神,中文百科在线,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82942,2014-12-10检索。

[13] de Vries (1970:2:93),Odi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din,2015-8-18检索。

2016年8月5日

浅析朝鲜半岛神话中的风崇拜


浅析朝鲜半岛神话中的风崇拜[1]

黎显慧

    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在朝鲜半岛上,先后兴起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三国史记》记载了这一段历史。《三国史记》是朝鲜现存的最古的史书,此书编撰于公元十二世纪。作者在编撰这部书时参照了旧《三国史》、《海东三国史》(这两部史书均已失传)和中国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这部书是我们了解朝鲜半岛神话的重要资料。
    文献中的朝鲜神话大多产生于三国时期。高句丽在半岛的北部,临近中国,其文化习俗与中国相当接近。高句丽最著名的神话是朱蒙神话,朱蒙为高句丽的始祖,于公元前37年至前19年在位,称“东明王”。
    《三国史记》说:朱蒙的母亲为河伯之女柳花。东扶余王解夫娄死后,金蛙即位,娶柳花为妻。柳花婚前曾与天帝之子解慕漱相爱,被幽闭在宫室。后来,柳花因感日光而有孕,生一卵,一男孩破卵而出,起名“朱蒙”。[2]
    这则神话反映了古人的宗教信仰,受日光而孕,表明其崇拜日,说卵生,表明其崇拜鸟。由此分析,朱蒙神话与日崇拜、鸟崇拜有关。
    中国古史中也有类似记载。《魏书·高丽传》曰: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斗。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弃之与豕,豕又不食;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北史·高丽传》说:高句丽,其先出夫余。王尝得河伯女,因闭于室内,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与豕,豕不食;弃于路,牛马避之;弃于野,众鸟以毛茹之。王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母以物裹置暖处,有一男破而出。及长,字之曰朱蒙。
    这两则记载产生于公元六七世纪,与朱蒙神话的时代相去甚远。至于《三国史记》的成书年代,更是隔了上千年。神话是宗教信仰的反映,随着人们信仰的变化而变化。日、鸟结合的朱蒙神话是不是原生形态?在中国神话中鸟崇拜最初是与风崇拜结合在一起的,商代甲骨文的“风”、“鸟”同形,已清楚地表明这一点。朝鲜半岛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远古以来盛行的风崇拜对其不会没有影响。
    还是看一看早期文献中的朱蒙神话。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吉验篇》说: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3]后产子,捐于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籍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
    《后汉书·东夷列传》也说:初,北夷索离国王出行,其侍儿于后妊身,王还,欲杀之。侍儿曰:“前见天上有气,大如鸡子,来降我,因以有身。”王囚之,后遂生男。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于马栏,马亦如之。王以为神,乃听母收养,名曰东明。
    《三国志·魏志·东夷卷》引《魏略》曰:旧志又言,昔北方有高离之国者,其王者侍婢有身,王欲杀之。婢云:“有气如鸡子来下我,故有身。”后生子。王捐之于溷中,猪以喙嘘之,徙至马闲,马以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
    这几处记载均早于《魏书》和《北史》,在这些记载中,朱蒙不是卵生的,也不是由日光而孕,而是受天上降下的形如鸡子(卵)的气体而怀孕的。受气体而孕,也就是受风而孕。
    也就是说,朱蒙神话中的受日光而孕是再生神话,原本是由受气而孕。这“气”与“日光”二者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呢?在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和辽宁省苏家屯朝鲜族中,朱蒙神话至今仍广泛流传,情节相当具体、丰富。神话中说,柳花为强烈的白灵光照射而怀孕,生下的是五升大的肉蛋。[4]这里说的是白灵光,而白灵光并不一定是日光。古人观念中的白灵光是什么?
    中、朝文化同源,在殷墟甲骨文中“光”字为上下结构,上为火,下为侧身跪拜之人。这就是说,光属于火崇拜。在以风神为最高崇拜的宗教体系中,光是隶属于风的,它由风而生。《礼记·祭义》:见以萧光,能报气也。郑玄注:光,犹气也。火光崇拜比起日光崇拜有更深的含义,因为火是人类自己制造的光。朱狄先生说:火的利用和控制是人自己创造的第二种光照,它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亚于太阳的光照,人第一次支配了这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自身与动物界分开。[5]
    在诸多研究神话的著作中,人们常常注重对太阳崇拜的研究,认为太阳神话是一切神话的核心。切斯特顿先生曾说,人类并非愚蠢到崇拜物质的太阳。在殷墟甲骨文中,有“日出”、“日入”之祭,但太阳的地位并不突出。《史记·封禅书》中,太阳被排在第七位。《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帝俊妻生十日的故事,王国维先生认为帝俊为帝喾,《礼记·祭法第二十三》殷人帝喾而郊冥,这就是说殷人与太阳同祖。在许多民族的神话中,太阳神并不为人们所崇拜。大量射日神话的出现足以说明这一点。风崇拜比日崇拜要古老得多,也深刻得多。
    在中国神话中也存在着由风神向太阳神的演变,但这种演变是伴随着方神或区域神而出现的。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四方的方神出现,笔者以为这四位方神是同源的。在商代已有了凌驾于风神之上的帝,但这帝是天帝,不是人神结合之帝。到了周代,为四方之神又配了一位中央的神——黄帝,黄帝占据了统治四方的中心地位,于是有了“黄帝四面”的说法。风神伏羲被派到东方,逐渐与日结合。在汉魏时期的砖画上,伏羲持日,女娲持月。
可见伏羲已演变为日神。
    朱蒙神话的演变轨迹,为识读简狄吞玄鸟卵而孕的神话,提供了依据。二者都是由受如卵之气而演变成吞卵或生卵的。卵生神话中的“卵”被神秘化了。
    新罗的始祖赫居士也系卵生,传说其降生时杨山下罗井旁有异气如电光垂地,旁有一紫卵。言“异气如电光”,所强调的是“气”。由此观之,新罗与高句丽的卵生神话是同源的。“神”字在甲骨文中书为“申”,叶玉森谓甲骨文申字为电耀屈折形。[6]如果此说成立,可由之推测甲骨文时代相当崇拜电光。
    新罗又称鸡林国,据说因赫居士出身于鸡林。在他降生的同时,阏英里井边有鸡龙出现。这个鸡龙自左胁下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孩,因名阏英。后被立为王后。[7]新罗神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崇拜鸡,一是崇拜腋下。
    古人崇拜鸡,视鸡为神,原始巫术中的鸡占,是由崇拜鸡而起。据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南越人好巫》载:“古代南方以鸡招魂,是为鸡招。”鸡知风,有一种信风鸡,风吹向哪里,鸡的嘴就朝着哪里。周人崇拜鸡,在周代的金文中,言必先书“鸡(隹)”。这是周人宗教信仰的可靠记载,统统将此字释作副词恐怕不妥。
    朝鲜至今保留“夹子窝”的方言,可见腋下崇拜也曾在朝鲜流行。赫居士为卵生,其妻阏英生于鸡的胁下,胁下即腋。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始祖朱蒙之母左腋生一卵,卵开得朱蒙。在这两则神话中,卵生神话与腋生神话重叠在一起,二者的演变清晰可见。
    朝鲜人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同源,其宗教信仰是一致的。朝鲜族的农民和渔民十分敬奉风神。在其神话中,风神就是灵灯奶奶。据说,灵灯奶奶每年于农历二月初一从天界下到人间,于二月二十日返回天界。她下凡时,必带女儿或儿媳随行。她带女儿下凡时,刮顺风。如果带儿媳下凡,刮黄风,于世人有害。所以,得供奉风神和祭祀风神。风神祭由家庭主妇主持。[8]朝鲜族至今保留占风的习俗,他们认为正月初一刮北风,当年五谷丰登,如刮南风便是歉收的灾年。[9]在古人的观念里,风与丰收是连在一起的,汉字中的“风”、“丰”同音,为风神曾被视为丰产神而加以祭祀提供了依据。
朝鲜族的卵生神话中的父亲均来自天,母亲来自水。河水、井水、海水。
    朝鲜族的风神祭由家庭主妇主持。在三个水瓢里注满水,分别置于酱缸台、厨房和后院的洁净处,附以各色布条和各色纸条,作为祭坛,向风神祷告。[10]以水祭风神似为风神宿于水的原始信仰。
朝鲜人崇拜风,也崇拜能生风的大穴。据《后汉书·高句丽》记载:其国东有大穴,号隧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三国志·魏志·东夷卷》也说:其国东有大穴名隧穴,十月国中大会,迎隧神还于国东上祭之,置木隧于神坐。据《集安县文物志》记载,每一代高句丽王即位时,都要亲率群臣贵胄、黎民百姓到集安县太王乡上解放村的汞洞子沟(距国内城东17公里)的“国东大穴”迎隧神。[11]   
《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有空大谷。”高亨释隧为旋转。我以为当释洞穴。由洞穴出的风是大风,后世因以隧风为疾风、暴风。战国时,楚人宋玉的《风赋》说:“空穴来风”。屈原的《楚辞·九章·悲回风》曰:“依风穴以自息兮”。木只能知风,而穴能生风。古人由崇拜风进而崇拜产生风的空穴,犹如崇拜风而崇拜知风的木一样。《淮南子·原道训》:“夫萍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这“虚”也就是“空”。鸟排虚而飞,鸟飞能生风,因而鸟崇拜也是对“空”的崇拜。古人气、风不分,古汉语中有空气一词,应是由空而有风的观念的反映。
    最近,在浙江龙游县发现了大规模的古代石洞穴,许多专家对石洞的成因和用途作了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石洞因采石所形成,有的认为是储藏物品的仓库,有的认为用作宫殿,还有的认为是吴越战争时期越王勾践借古姑蔑国之地用来制造武器,训练军队的。《淮南子·览冥训》曰:暮宿风穴,注:北方寒风从地出也。晋张华《博物志》(八):“风山之首,方高三百里,风穴如电突,深三十里,春风自此而出也。”文献的记载表明古人注重对四方出风之地的观测,此洞群位于东方,是否曾为古人的候风之地,不得而知。不过从古人的宗教观来看,洞窟文化与风穴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
    丧葬习俗记录着人类对生与死的信仰。风者,木之气也。风之至也,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树葬或木棺葬是风崇拜的产物。随着古人对来风之空穴的崇拜,产生了另一种特殊的葬俗悬棺葬,即在山崖上凿洞,将死者葬于洞中。应该说悬棺葬也是一种风葬。
    宋人孙穆在《鸡林类事》中记载了朝鲜的丧葬习俗,“父母病,闭于室中,穴一孔,与药饵,死不送。”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习俗。人从风中来,风从穴中来,人死了葬入穴中也就是回到风中去了。
高句丽为夫余之后,夫余之族名由夫余神而来。高句丽人祭夫余神,刻木作夫人像。[12]可知夫余为女神,夫余之族名来源于夫余神。朝鲜位于东方,传说太昊伏羲氏为东方之帝。风的古方言为bufu,伏羲的方言为buyi,夫余疑是伏羲(风夷)的变音。




[1] 本文节选自黎显慧:风崇拜在远古神话中的渗透(续),黄克剑编《论衡 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修改。
[2] 《外国神话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2月第1版,第265页。
[3] 原书断句在“下”、“我”之间。
[4]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6月第1版,第63页。
[5]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2月第1版,第440页。
[6]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5月第1版,第1599
[7]《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6月第1版,第64页。
[9] 同上,第59页。
[10]同上,第58页。
[11] 《集安县文物志》,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23页。转引自张志立《高句丽风俗研究》,《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辽沈书社,199112月第1版,第276-277页。
[12] 张志立《高句丽风俗研究》,《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辽沈书社,199112月第1版,第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