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

探寻玉玦中的密码 (Exploring the password in the j ade Amulet)4



探寻玉玦中的密码

Exploring the password in the j ade Amulet4


黎显慧


玉玦是礼器,以其不周(有缺)祭不周风神。这个假说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求证的过程有助于对远古文明的认识。
远古先民十分崇拜神,特别是风神。风神无坚不摧、无所不在。风主生死,周(交)则生,不周(交)则死。
风无形,人们只能根据风向来祭神。先民对神所在的方位是毫不含糊的,如果最敬畏的是南风神,则会面南而拜。反之亦然。
为了确定神的方位,东亚发明了指南针(司南),西方发明了指北针(罗盘)。无论是司南还是罗盘,都是信仰的产物。


司南[1]


玫瑰罗盘[2]

图中罗盘,像玫瑰的花瓣,故名。玫瑰罗盘的前身叫风玫瑰,用以指示风的方向。风玫瑰至今仍受喜爱,在欧洲,人们将其作为建筑装饰,有的甚至纹在身上。

玉板,安徽省凌家滩出土[3]

凌家滩玉板的四角(隅)的标识可能也是表示四个方位的风向。
早期东、南、西、北四个主要的方位都在四角。在汉语中,四方的排序是“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后一种排序始见于殷墟甲骨文。甲骨文还有一种排序是“北、南、东、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上述几种排序中,“东”总是排在“西”的前面,表明“东”比“西”尊。古人以南为尊,但南却未排第一。相反,排尾的“北”有时居首,其地位不仅超过“南”,甚至超过“东”。
东风、南风最受先民喜爱。在古籍、神话、仪礼、民俗、语言文字中都有迹可寻,而以北为尊的资料并不多见。
风崇拜是远古时期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的原始宗教信仰,风崇拜的经典以及许多重要元素具有传播的特征。世界大多数地区是以北为尊,而东亚是以南为尊。东亚曾是举宗教大旗者,要么东亚曾经是以北为尊,要么世界其他地区曾经是以南为尊,前者的可能性大一些。
百度上有网友问,找不到北是什么意思?找北,这或许是以北为尊留下的印迹。可以推测,“北”居首是前甲骨文时期重要的文化特征。
安徽合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距今五千多年)的大墓基本分布在祭坛的南侧,中小型墓葬集中分布在祭坛正西。[4]这表明祭坛位于北面。如果祭祀的是南风神,祭坛则应设在南面。
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中,埋在房屋东北侧偏中的墓葬,墓主头向一律朝西北;埋在房屋东南部或西北部的,墓主头向均朝东北。在查海遗址中,埋在房屋西部的,墓主头向均朝北。[5]
在内蒙古林西县双井店乡敖包吐村井沟子遗址中,墓地所埋死者绝大多数头向西北。[6]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葬式多为一人一次葬,仰身直肢,头向西北。[7]北首岭中期前段土坑葬死者头向西北的约占总数的80%以上;龙岗寺半坡类型早中期土坑葬死者头向西北的约占总数的90%以上……;何家湾半坡类型早中期土坑葬中,能识别头向的65座,其中头向西北的59座……;下王岗一期土坑葬123座,其中头向西北的102座……。[8]
日照东海峪遗址下层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层和上层属于龙山文化,葬俗相同,墓葬头向西北。[9]
河姆渡第一文化层(约前3500~前2000)墓葬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个别仰身屈肢葬,头向不一,以西北的居多。第23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侧身屈肢葬,个别的是俯身葬,头向东或东北。[10]
西安现疑似匈奴后裔村 后代的墓皆朝向西北。[11]
头朝西北的葬式延续至今。百度知道上有网友问:为什么人下葬时头要朝西北方向?据说,西北方向是风水最佳的墓地。
国家博物馆在兴隆洼玉玦的解说词中说:玦……出土时位于人头骨的两侧,且缺口向上。
缺口向上并不能证明玉玦是夹在耳垂上的。综观出土的玉玦,有的玦口偏大,夹不住。有的玦口偏小,无法夹。还有的偏宽,偏厚,玉玦是有重量的,即便能夹住,也会滑落。
兴隆洼M117墓主左、右耳部出土一对环形玉块,其中1 件压在头骨左侧下面, 缺口均朝上。[12]
马家浜文化遗址墓葬头向朝北居多[13] 相关报告中明确的玦口均向上,因而缺口很可能用于夹住耳垂。但缺口一般宽约0.20.4 厘米,有的仅0.1 厘米左右,这种宽窄差距对于实际使用应有妨碍,也与现今耳饰的穿戴有明显差异。[14]
墓主的头向朝北或西北,那么玦口向上也就是玦口向北或西北。头向西北表明尊不周风神,玉玦放在耳朵附近,玦口向西北,似在聆听不周风神的呼唤。
玉玦为何消失?这是不少古玉研究者所思考的问题。
刘晓婧说:玉玦在马家浜晚期、崧泽早期是随葬玉器的主流,进入崧泽晚期,逐渐沦为玉器行列中的配角,辉煌不再。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玉玦分别约占出土总数的68%27%5%,呈现出随着时代的更替而迅速萎靡的流行趋势。也就是说,玉玦盛行于马家浜文化,自马家浜晚期由盛转衰,至良渚文化已经趋于式微。[15]
如果玉玦是信仰的产物,是因不周风而生。那么,玉玦的消失也应与不周风有关。

河姆渡文化玉玦[16]

上图左边的玉玦有点异样,仔细看,玦口有一点未断开,似有意而为。邓聪说:河姆渡第4C14年代测定为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第4层六件玦饰中就有两件玦口未完全切断。[17]


这件兽形玦未完全断开。
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同时出土了2件兽形玦。不仅材质不同,而且形制也不同。一件玦口完全断开,一件似断还连。

鸟形玦[19]



双鹰类玉玦,湖北石家河遗址出土,距今约46004000年。[20]

这件只是连了一点点。外缺内连的异形玦较常见,有的玦口做得很用心。似乎在刻意掩盖连接的部分。为了便于分析,下面将河姆渡文化未断开的玉玦放大。

浙江河姆渡出土的玉玦[21]

    仔细看连接处,不由得要问一声,这样精心加工究竟是为什么?
有缺为天意,无缺为人意,不知是否出于对神的敬畏,只是补了一点点缺。如果说玦形器是对大自然的模仿,类玦形以及环形的兴起则是对大自然的改造,这大概就是人为宗教取代自然宗教的一个标志吧。
有一则与玉玦消失有关的神话:女神炼五色石补天。《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论衡·谈天篇》:“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女娲补天与玉玦的缺被补上,具有相似的寓意。
世界是不圆满的,人生也是不圆满的,这是神的安排。原生的风神崇拜是一神崇拜,风神位于北方,主生也主死。随着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圆满的向往,从北风神中分裂出主生(周)的南风神,北风神则演变成为主死(不周)神。
死而后生的观念逐渐被阴阳相交生万物的观念所替代,信仰的变化使玉玦由不周(交)逐渐演变为周(交),玉玦逐渐衰落。随着以“周(交)”命名周王朝兴起,象征“不周(交)”的玉玦在礼玉中消失了。



[1] 张国刚:为何指南针发明于中国 长进在国外?思想报道,南风窗 [微博]
[2] World Compass Rose,Copyright © 2002 DaVinci's Workshop LLC.
[3] 廖南:安徽省凌家滩出土的玉器_新浪博客,新浪网。
[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合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
1999年第11期。
[5]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_中国红山文化_新浪博客,新浪网。
[6] 张礼艳:试析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的人为扰墓现象,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
[7] 巩启明著: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86-87页。
[8] 巩启明著: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页。
[9] 董新林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10] 项隆元著:中国物质文明史 第2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8页。
[11] 西安日报,20100913日。
[12] 杨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期。
[13] 王明达:重读马家浜,张扣林主编、黄才祥,海浪平面摄影、嘉兴市文化局编:马家浜文化 江南文化之源,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4] 葛金根:马家浜文化玉玦小考,东方博物,2006年,第3期。
[15] 刘晓婧:太湖地区出土的史前玉玦,文物世界,2015年,第1期。
[16] 河姆渡文化玉玦、玉管-搜狐无为客-搜狐博客。
[17] 邓聪:东亚玦饰的起源与扩散,东方考古第一集。
[18] 古方师生汇
[19] 民间收藏品。
[20] 方勤供图,李韵:中华文明的南方曙光——南国史前考古寻踪,光明日报2017-02-21
[21] 远古文明之光——兴隆洼文化遗址与东亚最早的玉器(中),_大毛说玉_新浪博客,新浪网。

2019年1月15日

几则少数民族的腋下生子神话(Myths of ethnic minorities of Underarm childbirth)


几则少数民族的腋下生子神话
(Myths of ethnic minorities of Underarm childbirth)

黎显慧

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一则远古神话,这则神话仅用一个象形符“[1]来表述:始祖母是一个巨人,她迎风跨步而站,受风而孕,人类从她的腋下诞生。[2]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先民对风的崇拜。风崇拜是非常古老的宗教崇拜,曾经影响了整个世界。
自周代中期以来,风崇拜被主流文化所摒弃,腋下生子的神话也遭到否定。尽管如此,腋下生子的神话依然活在人们的口头上。
流传于广西东兰的壮族祀神古歌《姆六甲讲述,风一吹,姆六甲就可以怀孕,但孩子是从腋下生下来的。[3]神话与甲骨文的记载得到相互印证。

腋下生子的神话在我国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中至今仍在传诵。不过,由于神坛的变迁,神的面目发生了变化。
纳西族神话《什罗飒》叙说了战神里萨敬久出生的经过:里萨敬久的母亲怀孕未足月,她预感要生一个不平常的男孩。里萨敬久从娘胎里问道:“妈妈呀,我要从哪里出世呵?”她的母亲回答说:“人类出生之路自古就有了,你从‘人生路里’出世吧!” 婴孩说:“人类出生之路哪,秽气出来秽气过,洁气出来洁气占,总是不洁不净呀,我决不走那条路,母亲左手腋下窝,无妨借我一下吧!”过了三天,他就从母亲左腋窝下出世了。[4]
里萨敬久即纳西族东巴教始祖丁巴什罗,神话以不洁不净来解释选择左腋窝下出世的理由,巧妙地将始祖生于腋下这一原始宗教的真经隐藏起来。
普米族的《石头阿祖和石头子孙》说,远古时期大地上没有山川和人类,一织云锦的仙女的天梭掉到地上变成纳可穆玛(昆仑山),此山夜间变成年轻女子。司雨神吉西尼爱上她,夜间私下天界与之相会。天神王都若知道后将其贬下天界,罚他变成卡巴六黑(玉龙雪山),座落在距纳可穆玛千里之外的花同塔(今云南丽江地区)。纳可穆玛思念的泪水淌成黄河和长江。两条有灵性的大江日夜奔腾为之寻找吉西尼。长江奔走了九千年,终于找到吉西尼,但他被魔锁锁住。云神为长江的好心感动,连夜将纳可穆玛带到吉西尼身边。从此夜间往返。怀孕三千年后,一胎生下五男五女。儿女们相互婚配,生下的儿女成为各地的山。九千年后,大地有了九万九千座大山。纳可穆玛担心所有的儿孙团聚时昆仑山容不下这些后代,就教儿孙们生孩子时要从腋下生,并用手臂夹一夹。从此生下来的不再是山而是人,千万年后,各地的山所生的儿女就成了不同的民族。人们忘不了他们的祖先,因此许多民族都有祭山的习俗。[5]
纳可穆玛教育儿孙们生孩子时要从腋下生,并用手臂夹一夹,生下来的便是人。隐喻人类诞生于腋下。
在原生的宗教信仰中,生殖神一直为女性独占,男性生殖神的出现是很晚的事。彝族神话《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是歌颂男性生殖神的精品。神话说:女儿国的女儿们每年一到三月要去山上“打野”,所谓的“打野”是跑到花山顶上去,迎着风站几天,回来就怀孕,生孩子。女国王对英雄搓日阿补说,如果你能生下个孩子来,我就服你了。搓日阿补哈哈大笑道:我这两天正感到肚子里有东西呢,我现在就生出来吧!说罢,便从胁下把被女儿国的姑娘海乃嫫打死的猴扯了出来。人们见那人模人样的血淋淋的肉团被丢在地上,都惊叫一声,全部跪了下去。[6]
这则神话意在说明:男人和女人一样,也能生孩子,而且也是从腋下生出。
彝族撒梅人传说:古时,大地已被洪水淹汉,形成一片汪洋大海,只有一个剩下来的人还住在山上。有位天上的神仙便告诉他论“你赶快爬到山顶上去避难,要挖一个坑,你嘴里要含着一把米,两腋下各夹一个鸡蛋。”这人便照着神仙的话去做了。发洪水时候,整个世界都是白浪滔天,海洋中只露出一个山峰顶,这人便一直在山啤顶上躲避洪水,一直躲到三七二十一天时,洪水才慢慢迟下去,这人便从上坑中爬起来。不防,腋下夹着的两个鸡蛋摔掉在地上砸碎了。他就先用刀割其中一个蛋,却不见什么,知道蛋坏了。他又用刀割另外一个蛋时,蛋里却生出一对男女来,原来是两兄妹。[7]彝族撒梅人的宗教受道教的影响较深,道教信奉老子,《神仙传》曰:老子母怀之七十岁乃生,生时割其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墉城集仙录·圣母君传》云:寄胎于元君,托孕八十一年而生,诞于左肋。[8]但这则神话的一些元素比老子的传说要原始得多。
哈尼族传说,远古年代,世间只有一片混沌的雾。这片雾无声无息地翻腾了不知多少年代,才变成极目无际的汪洋大海,从当中生出了一条看不清首尾的大鱼。那大鱼见世间上无天、下天地,空荡荡,冷清清。便把右往上一,变成天;把左鳍向下一甩,变成地;把身子—摆,从脊背里送出来七对神和一对人。[9]
背生或肋骨(肋巴骨)生是腋下生子神话常见的变形。《帝王世纪》曰:禹母修己吞神珠薏苡,以胸圻而生禹于石纽。《春秋繁露·三代改制》:“修己坼背而生禹。”一说裂胸而生,一说背生。《玄中记》言“丈夫民,殷帝太戊使王英采药于西王母。至此绝粮,不能进,乃食木实,衣以木皮。终身无妻,产子二人,从背肋间出,其父则死。是为丈夫民。
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打铁节(基诺语称“特毛切”)即“过年”据传很久以前,有位基诺族妇女婚后怀胎九年九月,未能分娩,后来肚子里的小孩咬断她的七根肋骨,从肋下跳出,一手拿火钳,一手拿铁锤,一出世便打起铁来。从此,基诺族便开始使用铁器。后世为了纪念他,相沿成俗,遂有打铁节。[10]
独龙族创世神话说,嘎美、嘎莎造人,男的叫普,女的叫姆。姆最聪明、最能干。这是因为嘎美和嘎莎在捏她的时候,在她的肋巴骨上多放了些泥土的缘故。[11]女人生子与肋巴骨有关,女人聪明也与肋巴骨有关。
满族神话讲述:阿布卡赫赫性慈,巴那姆赫赫性甜,卧勒多赫赫性烈。三神相约合力造人。巴那姆赫赫嗜睡不醒没有参与,阿布卡赫赫和卧勒多赫赫全造的女人,所以女人心慈性烈。等巴那姆赫赫醒来想起造人事,姐妹已走,……后来,三神又合力造男人。巴那姆赫赫身边有捣乱的敖钦女神不得酣睡,她忙三迭四不耐烦地顺手抓下一把肩胛骨和腋毛,和姐妹的慈肉、烈肉,搓成了一个男人,所以男人性烈、心慈,还比女人身强力壮,因是骨头做的。不过是肩骨和腋毛合成的,所以男人身上比女人须发髯毛多。肩胛骨让巴那姆赫赫躺卧压在身下,肩骨有泥,所以男人比女人浊流多,心术比女人叵测。[12]
在(白马)藏区流传着一首古歌,歌名为《尼奥谢巴》(nyi vod bshad pa,意即话说太阳):拉贝德吉山顶有十三位太阳神,道给阿窝是只老虎,拉开开旺介是位神。拉开开旺介来了对付不了道给阿窝,道给阿窝将太阳、星星吃掉。太阳噙在嘴里,月亮垫在屁股下,星星挟在腋下,太阳没有了,月亮没有了,星星没有了……后来拉开开旺介施计,拿段草杆当作拐杖到处跳,道给阿窝突然张口笑出声,……太阳从道给阿窝里出来,月亮从道给阿窝屁股下出来,星星从道给阿窝腋下出来。[13]表明口和腋下能创生。
如果没有这些少数民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远古文明,甲骨文南方之神将成为难解之谜。

                          (2007年5月17日初稿)




[1]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年版(图版六)。
[2] 博文《甲骨文中的创世神话》
[3] 蓝鸿恩:广西民间文学散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4-25页。
[4] 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纳西族卷·羌族卷·独龙族卷·傈僳族卷·怒族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0页。
[5]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7520页。
[6] 李子贤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55页。
[7] 李子贤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8] 转引自李素平: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Confucius2000http://www.confucius2000.com/poetry/zgysmxshdnscb.htm2006-12-11检索。
[9] 哈尼族:天、地、人的传说,陶立璠 赵桂芳等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 开天辟地篇,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1984年版,第261页。
[10] 打铁节,中国民俗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9/jieri.files/20202jrssmz.htm2005-7-21检索。
[11] 李子贤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4页。
[12] 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9-230页。
[13] 杨冬燕:(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