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女人与扫帚( Woman and Broom)12

 

女人与扫帚(Woman and Broom12

黎显慧

 

十二、树梢魔力

 

树木崇拜是世界上流行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原始宗教崇拜,世界文明史是沿着树木崇拜这条贯穿古今的主线展开的。

先民以树为神、为祖,祭树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尚书大传》曰: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传说成汤之时,天下大旱,五谷不收。成汤乃剪去头发、指甲,自以为牲,在桑林祈祷。可见,直至商代,树木崇拜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祭树即祭树根。《广韵》:根,柢也。《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广雅·释言一》:根始也。根,本也。老子是谓天地根(注,元也)。汉语“根祖”一词由此而来。无论东方、西方,人们都喜欢用“根”来形容事物的本源,或指代祖先。先民对根的崇拜与信仰延续至今。

根和梢在汉语中被称为“本”和“末”,“本”从“木”, 在“木”的下部加一横表树根。“末”字也从木,在“木”的上部加一横表树梢。树根与树梢为主次关系,不可颠倒,如果颠倒,则是“本末倒置”。

根崇拜源于母系社会。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根崇拜成了推行男权政治的障碍。但几万年来形成的树木崇拜已经固态化,极难改变。于是,旨在替代根崇拜的树干(杆)崇拜兴起。然而,树干缺乏根的神秘感和繁殖力,难以替代。

无奈之下,神学家们又打起树梢的主意。


妇好方彝铭文[1]

 


妇好方鼎铭文[2]

 

以上两篇铭文笔画虽有差异,但均释为“(妇)好”。 可见,“ 原形为“帚”(

)。如果把字根概念引进甲骨文,“妇”、与“木”、“东”属于同一个字根,都有干、有梢。先民以“木”为母,以“东”为主。甲骨文有东母、西母的记载,“帚”与之形近,本意不难推测。“木”书为“”、“东”书为“”,上下一般大。“帚”则不然,上图中梢显然大大超过根。还有更夸张的,如[3]等等。“帝()”与“妇”形态非常接近,常常也是上部大于下部。[4]在信仰时代这种重上轻下的构形是别有用心的。可见,“帚”的本意在梢,“帝”的本意在花蒂。

英国学者罗伯逊说:早期宗教的一个昭著的特征是,神日益从地上转移到天上,并且从被尊崇的人转变成完全的超人和天神。[5]

《楚辞·天问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字是晚出的,“上下”指天地。在殷墟甲骨文中,“下”书为,“上”书为合文书为下上)[6]。早期皆言“下上”。陈梦家说,卜辞的“下上”到武乙以后改为“上下”。[7]卫聚贤说:殷人在上甲微未伐摇民以前如王亥等是以地支为名的,至上甲微始以天干为其名。[8] “妇”、“帝”二字的重上轻下,巧妙地撼动了树根的地位。虽然树梢并未改变母神的性质,但神从地上升到了天上。树干相比,高耸云天的树梢扑朔迷离,极易令人产生神秘感。人类曾经的邻居鸟类便活跃在树梢上,月亮、太阳和星星,还有祖先灵魂都在树上,这些都增添了树梢的神秘感。

“帚”之梢偏向一边“”, 也是有用意的。《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从其行则静矣。偏则风,……。树梢之偏意在表风。风者,木之气也。[9]风无形,“稽古太初,人生于无,形于有”[10],“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11],风的繁殖力远远超过了树根。

风为天下之号令,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古人崇拜风,不仅在于它的威力,更在于它的无形。华夏文明中有诸多南方因素,南方人“帚”、“祖”不分。在湖北方言中,“祖(zou)”与“帚(zou) 同音,“帚”音似由“祖”来。先民由在树根下祭祖,演变为捧树梢祭祖。

人类学家里弗斯认为,巫术和原始宗教是从野蛮人对世界怀有的朦胧的敬畏和神秘感觉中,同时产生出来的。[12]欧洲人特别相信来自长扫帚末梢的生命力。[13]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说:树梢增加了歌声的魅力。谁折来一根树枝,/谁就有了终生幸福;/谁从树梢摘取一点,/谁就有了巨大法术;[14]

甲骨文的 “帚” 非等闲之物,既是神的象征,又是女巫的法器。汉语中有“风帚”一词,用以指风。汉语用“梢梢”一词模拟风声。南朝宋·鲍照《野鹅赋》:“风梢梢而过树,月苍苍而照台。”唐·常建:《空灵山应田叟》诗:曳策背落日,江风鸣梢梢。树梢之“梢”或许是因风声而起。“风”与“梢(帚)”的关系揭示:“帚”能飞行,其秘密在

在信仰时代,人们对“帚”是敬畏的,只有其神性完全消失,才可能俗化。即便俗化为扫帚,神界和俗界仍然迷信扫帚的魔力。耶和华神说:我必使巴比伦为箭猪所得,又变为水池,我要用灭亡的扫帚扫净他。[15]主张无神论的毛泽东也说: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16]。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17] “灭亡的扫帚”,“全无敌、“如卷席”的扫帚,不正是风吗?当年红卫兵在名为“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旗帜下,扛着一把扫帚扫“四旧”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不也是在以旧反旧吗?英国人称毛瑟枪为扫帚把(Broomhandle),新式武器竟然也要借助扫帚的魔力。

法国学者波伏瓦说:在原始时代,没有一次观念革命能比以父系血统取代母系血统的观念革命更为重要的了。此后,母亲降到保姆和仆人的地位,权威与权利均属于父亲,他把它们传给他的后代。男人在生育中的必要作用被意识到了。[18] 

东周以来王权取代了神权,甲骨文帝”字与“妇”字下部的“演变成从“巾” “木”与“巾”的篆体虽然相似,但完全可以分清,何况是如此重要的字。二字的演变值得深思,史学研究中过于依赖文本,文字结构都可以改变,文字记载就那么可靠吗?

树木崇拜是认识世界文明史一把钥匙。“妇”本为神名,后引作对女性的尊称。在男权社会里,“妇”逐渐演变为卑称,沦为持帚之女性。“妇”字的发生与演变记录了人类性史、文化史的变迁。

 

                                         (全文完)

 



[1] 徐中舒:殷周金文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3] 甲骨文合集72866948正。

[4] 甲骨文合集14211正、14152

[5] 〔英〕罗伯逊(Archibald Robertson)著,宋桂煌译:《基督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0页。

[6] 甲骨文合集808正、61606201750239896等。

[7]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79页。

[8] 卫聚贤:古史研究。

[9]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10] 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11] 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12] 〔英〕W·C·丹皮尔,李珩译,张今校: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起源,素心学苑电子图书。

[13] 〔芬兰〕隆洛德编纂:卡勒瓦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14] 〔芬兰〕隆洛德编纂:卡勒瓦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15] 圣经·以赛亚书,14:23

[16] 毛泽东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

[17] 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8]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页。

2020年8月12日

举手表决的由来(The origin of Vote by show of hands)

 

举手表决的由来(The origin of Vote by show of hands

黎显慧

 

举手投票是表决的一种方式,据说最早起源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的古希腊荷马时代。那时希腊城邦由公民大会管理,城市事务如税收、战争等重大问题须经大会商议,成年男子(不含奴隶)均可参与,商议的结果通常采用举手的方式表决。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斯(Aristophanes)曾在他撰写的喜剧《妇女议会》(Ecclesiazusae,英文为Assemblywomen)中描述了举手表决。该剧为以男性为主体的雅典政治设想了一种接管方案:将雅典政府的管理权交给城市妇女,实行改革,禁止私人财富,并为年老而缺乏吸引力的人实行性平等。

剧中有一段关于投票的对白:

第二个女人: ……但是,当我们习惯抬起双腿时,我们怎么能记得在大会举起双臂呢?[1]

普拉萨戈拉:这很难;但它必须这样做,手臂赤裸裸地显示到肩膀,才能投票。[2]

普拉萨戈拉(Praxagora)是雅典女性,剧中的主角。她与其他的妇女一起伪装成男人,开妇女议会。她们戴着假胡须,拄着拐杖,穿着男人的便鞋和男式斗篷。练习男性说话的方式,练习如何举手投票。

显然,妇女大会的举手投票也是模仿男人的。那么,男人的举手表决又是从何而来?

根据剧中举起双臂、手臂赤裸裸地显示到肩膀这两个细节分析,应来源于宗教信仰。

手臂赤裸裸地显示到肩膀,就是汉语所说的“袒臂”。“袒臂”是源自远古的宗教礼俗。在原始狩猎或格斗中,腋下常常是被攻击点,特别是左腋(心脏偏左)。错臂左衽(袖)为的是保护左腋。北美印第安人、大洋洲毛利人也有类似服饰,而且更为原始。

 


阿兹台克贵族的形象,门多萨法典[3]

 

毛利人肖像[4]

 

可见,早在一万多年前印第安人东渡之际,保护左腋的服饰已在东亚地区流行。

 

荷马,浅浮雕,卢浮宫博物馆[5]

 

浮雕中的荷马着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妇女议会》中强调选举时要“袒臂”,表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妇女已不穿袒右的服装了。而直至西周,依然是“四夷左衽”[6],男女无别。

希腊城邦公民大会举手表决时要穿源自远古的袒右护左的宗教礼服,可见表决的仪式是神圣的、庄严的。由此推测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表决,也具有类似含义。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很多肢体语言来自对神的模仿。远古文明时期最有影响的神是牛神,跪礼便来自于对牛神的模仿。那时因为崇拜腋下,人们的两手通常是在胸前以保护腋下。东亚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皆如此。举手表决不可能产生于那个时期。

金属武器产生后,致命的部位发生变化,加之父系社会将神从地上变到天上,这才有了举手向天的肢体语言。人们举手祷告和敬拜,以求与神沟通,祈盼神灵庇护。

 

广西崇左市宁明花山岩壁画,约公元前5世纪

 

上图中,无论正面或侧面的人物均高举双手。在汉语中,“举”有祭祀之义。《诗·大雅·云汉》:靡神不举,靡爱斯牲。《礼记·王制》: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壁画中人们 高举双手祭祀神灵。

甲骨文中有一个被虚化的字——“若”。

 

[7]

 

“若”字象一个女人跪着,双手高举,头发竖起。有的解释为在梳发,表示顺从。

 

甲骨文合集补编315

 

若甲骨文合集2668

 

若甲骨文合集2555

 

若甲骨文合集5057

 

“若”字在上面几块甲骨文中特别突出,可见,她曾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神。头发竖起,可能是风所为,“若”本意是否为风神尚待考证。汉语“若”与“诺”相通,表应允、赞成。

 

甲骨文合集6320

商人占卜时经常要问神是否同意,同意便是“诺”,不同意便是“弗诺”。上面这块卜辞中说的是下、上帝不同意商王征伐。也就是说,高举双手既可以表示同意,也可以表示反对。以举手表示赞成或反对的方式,至今仍在沿用。

在汉语中,“举”还有“问”的含义,《礼记·曲礼上》: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高举双手在汉语中称“奋臂”。《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奋臂於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汉书·陈胜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

 

陈胜吴广起义[8]

 

图中,陈胜袒右、举手表问:举大事,你们同意吗?众人举手回应,赞同。

东西方文明曾经是大同小异,甲骨文的“若”或许是举手表决的由来。

 



[1] Second woman:……But how are we going to remember to lift our arms in the Assembly when it's our legs we are used to lifting?

[2] PraxagoraIt's difficult; yet it must be done, and the arm shown naked to the shoulder in order to vote.

[3] Images of Aztec high lords.the Codex Mendoza, folio 65.From Wikimedia.

[4] A portrait of Māori man, by Gottfried Lindauer, 1882  Photo Credit.By Ian Harvey,From thevintagenews.com.

[5] Homer relief,Louvre,Paris.sculpted by Antoine Denis Chaudet.By Aile Lemercier,From eutouring.com.

[6] 《书·毕命》:四夷左衽。

[7] 甲骨文合集1285反。

[8]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