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一足,信乎?(Kui has one foot, believe it?)
黎显慧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孔子认为,此一足非彼一足。
“夔”字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夔,小臣艅犀尊(商)铭文
上图中的金文释作“夔”, 确实只有一足。类似的字,甲骨文中也有。
夔,甲骨文合集24964
夔,甲骨文合集1827
夔,甲骨文合集14374
夔,甲骨文合集14376
夔,甲骨文合集30400
以上这些“夔”字虽然形态各异,但可以看出“夔”原本有角。
夔,甲骨文合集30402
上图中,“夔”的头像牛头。
夔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夔被商人尊为高祖,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为侧面的人形,而河、王亥、上甲、乙等高祖均不为人形。
许慎说:夔,神魖也。如龙。[1]《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山海经·中山经》:曰岷山,……多夔牛。郭璞注:“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数千斤,名为夔牛。商代至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通常以牛为主题,牛首出现在青铜器的重要部位。龙是后来居上的,“夔”的原型不是龙,而是大牛。
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形形色色的动物崇拜,在众多的动物神中,牛是最早奉之为神的。由于人形神出现较晚,牛神深入人心,早期的人形神多带有牛的特征。如古埃及的哈索尔(Hathor)、努特(Nut)、伊希丝(Isis),两河流域的南纳(Nanna)、伊什塔尔(Ishtar),中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蚩尤等等。
随着牛的驯化,牛的神性逐渐褪去,但牛崇拜至今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牛崇拜是一个贯穿历史的文化现象,其中融入了众多的文化元素。
牛与风都是强力的象征,在世界许多地区的早期宗教神话中,牛神与风神往往结合在一起,牛神被视作风神的化身。而夔“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的传说表明“夔”为风神。
夔,甲骨文合集32117
夔33228
先民视风神为战神,夔手持戉(钺),以示神权。
先民相信牛角能生风,早期的人形神大都长有牛角。牛耳能听风向,牛眼能观风。商周青铜器上的牛首除了着力描绘牛角,还注重牛耳、牛眼的刻画。“夔”字的构形或重角或重眼便是这一时代留下的痕迹。
夔,甲骨文合集28251
反山遗址12号墓葬仪复原图,良渚博物院[2]
在反山王的左侧陪葬有6把玉戉(带金字旁的钺是晚出的),左手持一把玉戉。《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一般将“黄钺”释为青铜钺,青铜不是黄色的,似应为黄色的玉戉。夔也是用左手持戉。
夔,甲骨文合集33274
夔,甲骨文合集14395
仔细看,有的“夔”不仅只有一足,还只有一手。从“夔”字的右手时有时无,可知,“夔”并非只有一只手,而是用特写的手法,略去右手,以突出左手。在信仰时代,越是奇异,越有魅力。“夔一足”是否也有相似的原因?
止,甲骨文合集19127
止,甲骨文合集21432
甲骨文的足为象形字,下部为脚板,上部为脚趾,释为“止”。上面两张图片分别为左、右脚。
夔只有一只脚,而且是左脚,这或许是夔一足神话的用意所在。“尊左”是原始宗教的重要特征,中国早在商代便开始以“尊右”取代“尊左”,左右不分是乱左的重要手段,而夔的外形依旧保留了尊左的特征,可见,夔承载着先商时期的文化。
为什么说“夔一足”,而不说夔一手呢?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在母系社会繁荣时期,丰乳肥臀的大母神的形象为宽肩有腋窝的大母神所取代。腋下生子摒弃了女性独有的生殖特征,为男性创生的信仰铺平了道路。不过,腋下生子的神话产生于母系社会,与生俱来的女神崇拜挥之不去。
以膝盖或脚创生的再生神话在父系社会初期较为流行。《史记·周本纪》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言周人的始祖姜原踩巨人的脚而受孕,正常生育。传说夏之祖启、商之祖契均为腋下生子。《诗·鲁颂·閟宫》: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诗·大雅·生民》:不坼不副,无灾无害。这些诗句夸耀后稷受老天的恩惠顺利降生,言外之意:剖腋生子是灾害,是老天的报应。旨在否定腋下生子。
《易·说卦》:震为足。震即雷。雷神崇拜的兴起正是这一时期。践“巨人迹”的神话突出了脚的创生,“夔一足”的神话也突出了脚,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迹。
夔一足,信乎?假若时光倒流,我会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