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7日

写在青铜器上的历史 (History written on bronze)4

 

写在青铜器上的历史

(History written on bronze)4

黎显慧

 

4、为牛神正名

 

在动物崇拜中,牛是最早奉之为神的。牛崇拜是远古文明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世界性宗教崇拜。在中国,青铜时代的繁荣不是青铜工具的使用推动的,而是信仰推动的。青铜被大量做成礼器。青铜礼器的神圣与威严与器物的器形及装饰密切相关。

直至西周,青铜礼器多以牛首或牛面装饰,显示牛崇拜是重要的宗教崇拜。牛崇拜至今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个贯穿历史的文化现象没有断裂,何来文明湮灭,洪水之后的再创人类?

重修历史并不难。牛崇拜融入了众多古老元素,中国有句俗话:万变不离其宗。从牛崇拜入手,可以解读宗教演变的历史,认识父系社会以来在宗教信仰上发生的各种演变。

为牛神正名,须从博物馆做起。正史为了抹去牛神,将其妖魔化为“饕餮”。沿用“饕餮”一词,是以讹传讹。有些明显为牛或牛面纹的,应为其正名。还有一些属于牛或牛面的变体,也是可以辨别的。

下面列举一些实例。


牛尊,商代,通高14CM,衡阳市包家台子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1]

 

兽形觥,商,高21.5厘米,长24厘米。

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2]

 

这件的角有点变形,情有可原。

 

凤纹牺觥,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11世纪),上海博物馆藏[3]

 

    这件毫无疑问为牛形,为何命名却要绕开牛?


饕餮纹甗,西周,通高39.5厘米,口径23.5厘米,

山西洪洞坊堆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4]


饕餮纹尊,商(1600~前1046),通高44.9厘米,

口宽33.9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5]

 

饕餮文瓿,青铜,商,公元前13-11世紀。东京国立博物馆藏[6]

 

饕餮纹青铜方彝,商,哈佛艺术博物馆[7]

 

饕餮纹铜卣,河北省博物馆藏[8]

 

兽面纹鼎,西周,上海博物馆[9]

 

兽面纹甗,西周,山西绛县横水墓地出土,山西青铜博物馆藏[10]

 

兽面纹带铃簋,商代晚期,宝鸡县硖石,

方形座上装饰有古代的饕餮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11]

 

兽面纹双耳方座簋 西周,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

国墓地十三号墓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12]

 

兽面纹方座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首都博物馆藏[13]

 

兽面纹缻,商,湖南省博物馆藏[14]

 

兽面纹方鼎,青铜,西周,高36厘米,

1977年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15]

 

兽面纹胄,青铜器,商代,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16]

 

兽面具,商代晚期,2003年千阳县忘鲁台出土,千阳县文化馆藏[17]

 

兽面纹提梁铜卣,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1974年出土于

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全苏免岭,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18]

 

有些器物上是牛面的,解说词也应纠正,举几个例子:

 

父乙鼎,商代晚期,通高28.7厘米,口径24厘米,重6.88kg

鼎身饰三组兽面纹。1889年四川郪县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9]

 

德方鼎,西周早期,成王,重2820g,四壁饰曲折角兽面纹。上海博物馆藏[20]

 

甘肃省博物馆对藏品中牛首鋬藏品作了特别解说,相比之下一些著名的博物馆从藏品到解说都是非常粗糙,错误不少。



父辛铜斝,商代,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高32.5厘米,口径19.5厘米。分裆三足,束腰双柱,牛首鋬,素面,颈部饰弦纹。鋬内族徽下有铭文。甘肃省博物馆藏。[21]

 

饶胜说:牛首纹是商周青铜器较为常见的纹饰之一。这时期青铜器上的牛首纹多采用浮雕工艺,以正面的牛头形式装饰在鼎、簋、尊、罍等大型青铜器物上,有着较强的写实性和立体感。当然,也有些牛首纹则装饰在爵、斝等小型青铜酒器的提鋬上端或是鬲、甗等袋形足的腹部上。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的牛首纹的头顶有一对向后弯曲的镰刀状角,均为水牛的特征,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点。[22]

大约从良渚晚期时期开始,东亚先民由崇拜左,崇拜四角转向崇拜天,鸟崇拜逐渐上升为主要崇拜。但牛崇拜根深蒂固,直至西周,青铜器上的牛的形象、纹饰依然是主题。写在青铜器上的历史表明,龙崇拜是后来居上的。历史需要重写。

 

 

 



[1] 美食美景皆不负,搜狐号。

[2] 肥小萌,美篇。

[3]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4]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5]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6] 饕餮文瓿(とうてつもんほう),青銅製,高60.7 口径32.5,殷時代,前13-11世紀。Copyright©2004-2021 Tokyo National Museum

[7] 亚洲艺术杂志,搜狐号。

[8] 河北省博物馆编著: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精品集,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9] 动脉影,新浪微博。

[10] 南山供秀,搜狐号。

[11] Copyrights © 2015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版权所有。

[12] Copyrights © 2015-2021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版权所有。

[13] 秦汉文化网,微信公众号。

[14] 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日本株式会社讲谈社,1983年版,第30页。

[15] 洛阳博物馆 版权所有。

[16] 独看梅花新浪博客,新浪网。

[17] 刘新锋新浪博客,新浪网。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版权所有。

[19] © 2001- 现在 故宫博物院。

[20]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21] Copyright © 2002-2018 甘肃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22] 博物馆中国,中国历史研究院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