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与扫帚(Woman and Broom) 1
黎显慧
一、女巫能骑着扫帚飞行吗?
女巫能骑着扫帚飞行吗?这个问题除了小孩子,大概没有多少大人会去认真思考,因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不过是个笑话,不值得究竟。
问题真的如此简单,可以一笑置之?
在中世纪女巫受迫害时期,女巫能否骑着扫帚飞行,曾经是学者与教会之间很严肃的辩论话题。有些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女巫自称能飞行,与其在飞行前涂抹特制的油膏有关,是这种油膏使其产生了飞行的幻觉;有的甚至认为,女巫骑着扫帚飞行是教会为迫害巫师而捏造出来的罪名,纯属子虚乌有。也有些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但认为是咒语产生了飞的作用。肯定者与否定者之间有一个相同的点,那就是否认扫帚能飞。
如果扫帚不能飞,女巫就不一定要骑扫帚了,什么都能骑。但是,女巫骑着扫帚飞行的说法至今仍在延用。在万圣节,扮女巫的人骑的仍然是扫帚,而不是别的什么。
当代学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中世纪的学者不相信扫帚能飞,当代学者就更不会相信了。因此没有谁去究竟女巫能否骑着扫帚飞行。有关的探讨主要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展开的:认为妇女的传统角色是家庭主妇,扫帚是她们常用的工具。有的学者用汉字“妇”来说明家庭主妇常不离扫帚,因而有女巫骑扫帚之说。
自罗琳的系列魔幻小说《哈利&S226;波特》出版以来,不少孩子迷上了哈利&S226;波特的飞天扫帚,甚至许多大人也卷入其中。有学者指出:作者罗琳有意无意地用她的作品重演人类文明童年时期的神话与史诗[1]。
女巫骑扫帚飞行是中世纪欧洲残存的一种古老信仰。如今人们对扫帚的痴迷,隐约再现了扫帚——这个曾被遗忘的古老信仰的发生原因及它的巨大魅力。弗雷泽曾说:(在欧洲)人们总是认为巫妖们骑在扫帚或其它轻便工具上来往于天空。[2]在意大利,孩子们相信主显节收到的礼物,是仁慈的丑巫婆贝芬娜骑在扫帚柄上送来的。这种信仰,不仅西方有,东方也有。苏雪林说,湖北宜城方面有近于西洋女巫之风,老而不死的妇人,有夜骑扫帚飞上天之传说。[3]
在中国,尽管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主流社会过早地“祛魅”, “子不语怪、力、乱、神”,有关的传说大多不见于记载,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据说,唐朝开元年间 (公元713-741年),户部令史的妻子得了鬼病,晚上骑马去参加丰盛的宴席,婢女骑着扫帚随行。一起喝酒的有七八个人,各带有一个配偶,交合亲昵到了极度。一次出行时,随行的婢女因所骑扫帚被焚烧而无奈,户部令史的妻子说了句:“随有即骑,何必扫帚。”
唐人载孚将这个传说收入《广异记》[4],《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六十·禽鸟一》又作了转载。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有关骑扫帚飞行的文字资料。
户部令史的妻子夜晚去与魔鬼聚会、做爱的记载,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十五至十六世纪期间,欧洲宗教法庭所指控的巫师的罪行:与魔鬼订约;骑乘帚柄凌空飞翔,非法举行夜半拜鬼集会;崇拜魔鬼;亲吻魔鬼尾巴;与男魔做爱(男魔长有冰冷刺骨的阴茎);与女魔纵欢。[5]二者惊人的相似是巧合吗?虽然户部令史的妻子骑的不是扫帚而是马,但是从“婢骑扫帚随后”,以及“随有即骑,何必扫帚”的对话,可以推测,骑扫帚飞行曾经是很通常的信念。《哈利·波特之凤凰社·第三十三章·飞为上策》中也有类似表露,露娜镇定自若地说:“我们不一定非用扫帚才能飞”。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族群却有着相同的信念,这个现象本身也是值得究竟的。
古人为何对女巫骑着扫帚飞行的传说深信不疑呢?是其愚昧无知?还是我们的解读方式有误?按照这个传说,女巫的飞是有所待的,要凭借扫帚。那么,扫帚应该具有飞的属性。也许有人要笑了,扫帚不过是普通的扫地工具而已,怎么可能飞?
一个女孩看了电影《哈利&S226;波特和魔法石》后,这样写道:最让我动心的,就是扫帚了。在我小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女巫是骑着扫帚飞的,我就羡慕上了。于是在我的印象中,扫帚扫地的功能弱化了,我觉得扫帚更主要的,是用来飞的。[6]女巫骑着扫帚飞行本是一个神话,属于信仰问题,只有弱化扫帚的有形,才能领悟其无形——神。
“扫帚”在古汉语中为单纯词“帚”,后来发展为合成词“扫帚”,突出了扫帚“扫”的功能。而这“扫”正是“帚”的一个显性特征,这个特征至今仍然保留。有利于我们由近及远地认识“扫帚”。
扫帚除了扫地,还能扫什么?
在民俗中,扫帚似乎什么都能扫,如扫除妖魔鬼怪、扫魂、扫除疾病、扫除晦气、扫除虫害,扫财等等。
在佤族的丧舞《扫帚舞》中,三、四个男女手持竹制扫帚,在死者家内边扫边跳。据信《扫帚舞》能清除邪恶,把鬼赶走。[7]
民间旧时送葬,棺材后头挂把扫帚,用来扫魂,以免死者把魂留下。
在药王孙思邈的药方中有一个治痔漏的奇方,每月十五日月正中时,望月以秃条帚扫三七遍,便可病愈。[8]藏族有一种十分奇特的除瘊子的方法,在每月阴历十五,长瘊子的人站在房顶上,用扫帚佯装扫瘊子。据信瘊子会逐渐消失。[9]
太湖一带的蚕农在春节或清明前后,要请民间艺人到家扫蚕花地。表演者多为女性,手执帚柄上饰有“蚕花”的扫帚,边歌边舞,意在扫除晦气,以保蚕茧丰收。[10]
江苏、浙江一带如遇上虫害,便将扫帚插在田中,请扫帚神扫虫。
民间有除夕扫地,初一藏粪帚的习俗。扫地时要从外面往里扫,把财宝扫进来。
据称,玛雅人相信扫帚扫过男孩的脚会使他娶进个老年的妻子,扫帚扫过女孩的脚则会让她嫁个老头。[11]
扫帚甚至连天也能扫。
山西吕梁若遇阴雨连绵,久涝不晴,便剪一个女人形状的纹样,俗称“扫天媳妇”,挂在扫帚上,让未出嫁的少女站在磨眼上扫天,并不断连念咒语。[12]吴地也有类似习俗,久雨后,剪纸为女形,手持一帚,悬檐下以祈晴,谓之扫晴娘。又以之祈雨。[13]在豫西,人们则剪个“扫天娘娘”挂在树上。
如果是求雨,大家会默默祈祷:,
扫天媳妇扫得欢,
扫了一遍又一遍。
扫来黑云遮太阳,
顷刻大雨下庄田。
如果是祈晴,老年人们也会虔诚地祝愿:
扫天媳妇真不瓤,
手拿扫帚忙又忙。
黑云疙瘩都扫去,
今儿就要出太阳。 [14]
在欧洲,也有类似的说法,据说女巫用条帚敲打河水让水溅到空中造雨,十分有效。[15]甲骨文中有“帝令雨”的记载,商朝时期的“帝”并非后世之帝王,而是世界的主宰——上帝,也就是说调遣云雨是由上帝亲自进行的。扫帚也能调遣云雨,可见它的地位不低。既然扫帚能扫天,飞天也应该不在话下。
正因为扫帚什么都能扫,古人把它当成战斗武器。据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世纪)的《亡灵书》记载,在死者要通过的关隘,通常由手握一把长扫帚的神来保卫。[16]
扫帚的神力并非只通过“扫”来显示, “拍”、“打”、“踏”、“跨”、“烧”、“扔”等方式也能显示其神力。
陕西澄城一带至今仍流行拍扫帚的习俗。以红头绳将两只石榴系于一把新笤帚上,于新婚之夜由男傧相面对坐在洞房炕上的新郎新娘,边拍扫帚边念诵儿歌,大意为:“拍拍拍,掸掸掸,乡亲听我把歌念。红头绳,绿手帕,明年生个胖娃娃。扎扎角,红头绳,满院跑得噔噔噔。拍一拍,生一百;掸一掸,生一万。不拍咧,不掸咧,生了两个就算咧。”[17]
宁波一带有打懒生的习俗,如媳妇结婚三年仍未生育,婆婆于年三十日夜倒捏扫帚向媳妇肚腰打去,以此催生。[18]
在湖北鄂州,姑娘出嫁时,坐在椅上,脚踏一把新扫帚。[19]
英国古代风俗,男女姘居者必须举行一种模拟式的婚礼,由男女双方跳过一个扫帚柄。在威尔士以北的农村,新郎和新娘须双双跨过一把架在两个板凳之间的扫帚,如果有一方没有跨过去,那么婚礼就只好泡汤了。[20]
非洲有个习俗,在婚礼中,一对新人要跨过饰满鲜花的扫帚,象征跨进人生的新阶段。[21]
日本民间有妊妇迈过扫帚会难产、打扫厕所可以顺产的说法。[22]
据凤阳县志记载: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儿童和青年集在一起,点燃篝火,用旧帚头或柴草扎的把子,燃着向天投掷,名曰“撂火把”。边撂边呼喊:“正月十五 撂火把,地里不长草,全部长庄稼。”“正月十五 撂火把,往东撂,结冬瓜,往西撂,结西瓜”。[23]
类似说法在欧洲同样流行,波希米亚人说,他们把烧着的扫帚向空中扔得有多高,他们的玉米也就能长到多高。[24]
沃依格兰地区的孩子们在华尔普吉斯之夜点燃篝火,并从火上跳过去。还挥动燃烧的扫帚,有时扔到空中。火光所及之处,就受到保佑。[25]
由于扫帚的神力无边,人们还通过佩戴、置放、挂、收藏等各种方式以求得扫帚的庇护。
吉林省双辽市至今尚在流传一种习俗,端午节时,人们用花线扎成小扫帚,或用布做成手提扫帚的小人,挂在身上以辟邪。[26]《盖平县志》记载了辽宁端午节的风俗:门悬黄布猴,手执彩麻小帚,取扫除灾孽意。[27]绍兴地方有一种风俗,认为门对门是不吉利的。一些人家为辟邪在门上挂起扫帚、竹匾之类的物件[28]。锡伯族人认为,婴儿睡觉时,吊床内放把扫帚,据说可驱梦魇、扫邪气。[29]
在非洲,有些商店在门上钉有防盗和招徕生意的小包或法帚。[30]
俄罗斯人到女方家里说媒,媒人趁人不注意时偷走一把扫帚,认为这样能使婚事顺遂。结婚时还要交换桦树浴帚。[31]
法国的学者是这样来评价扫帚的:这是一种家庭清洁用具,表面上看极为普通,却照样是神权的标记和象征。[32]
古人将扫帚视为神,民间有正月初一 祭扫帚神的习俗。台湾鹿港地区民众在正月十五 和八月十五日 拜扫帚神,一般都以女性居多,用黑布绑住眼睛,坐在椅子上,双手握住扫帚柄,扫帚是直立状,头前摆水果,信徒拿香拜,嘴要念咒语口诀。[33]广东揭阳桥上村过中秋节时,孩子们在围在一起拜“扫帚神”:扫帚一把,柄着地,帚朝天,由一人趴在地上,双手握住扫帚柄,其它人围成一圈,念潮语歌谣:“扫帚神,唵灵灵,猴山百岭(潮语:爬山越岭)来收神,收神缚扫帚,扫帚老老都有神”。如此循环往复地念,那伏地握帚者由于歌谣的催眠作用,便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一些动作,如用扫帚扫地等。[34]
台湾彰化、云林等地区的孩子们也是在八月十五日 拜“扫帚神”,他们紧握住扫帚绕圈圈,边拜边唱:扫帚神,圆縺縺,招你山顶挽树藤,树藤变扫帚,扫帚真有神。藉此来召唤扫帚神。[35]
童谣中的“扫帚真有神”,传递了远古先民对扫帚神的信仰和崇拜。如今,尽管人们对扫帚神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但是有关信仰并未完全消失。在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传统节日里,人们用各种形式纪念它。
民俗中有一种现象很奇特,即把扫帚反过来靠在墙角或倒挂在墙上,以辟邪。为什么要让扫帚倒着?前文谈到宁波一带的打懒生习俗,婆婆要倒捏扫帚打。广东揭阳桥上村的儿童拜扫帚神时,柄着地,帚朝天。浙江上虞遇虫灾,迎神驱虫;亦有把破扫帚倒插田中,意为“请扫帚神驱虫”。[36]拉祜族妇女若遇难产,要用扫帚倒放在产妇的背上。[37]
宁波镇海有个风俗,船在航行中不慎触礁或漏水,先在船头倒插扫帚,再在桅顶挂起破衣,若是晚上则点火把,敲打面盆、铁锅作为求救信号,以引起过往船只注意。[38]
这些民俗中强调倒放扫帚,必有其原因。不少人认为商代甲骨文中的 “妇”字像扫帚,如果将扫帚倒放,确实有点像。
晁福林曾指出:东方古代文明中的殷王朝的神权世界就是一座令人扑朔迷离的天国殿堂。它的格局和奥妙至今还未被人们完全洞悉,其内容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都是希腊神话很难并驾齐驱的。他还说:关于殷代神权的研究有着很好的条件,那就是丰富的甲骨卜辞材料。[39]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其发展有一个连续的缓慢的过程。文字本身就带有远古时代的信息。要想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追溯史前文明的底蕴,得靠它来指点迷津。
扫帚简称“帚”。“帚”在甲骨文中与“妇”相通,如果扫帚与“妇”字二者之间真有联系,通过“妇”字的识读,应能找到解读女巫骑扫帚飞行之谜的密码。
http://www.gmw.cn/01gmrb/2000-11/23/GB/11^18613^0^GMC1-209.htm,
[2] 〔英〕詹·乔·弗雷泽着,徐育新等译.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09页。
[3] 苏雪林:《屠龙集·当我老了的时候》。http://www.millionbook.net/xd/s/shuxuelin/swj/036.htm,2005-5-11 检索。
[4] 〔唐〕载孚《广异记》,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tdsl/gyj003/gyj_294.htm,2005-4-5 检索。
[5] (美)马文·哈里斯着,王艺、李红雨译:《母牛·猪·战争·妖巫——人类文化之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6] 我看《哈利&S226;波特和魔法石》,http://www.hn.xinhuanet.com/misc/2005-03/30/content_3971335.htm,2005-4-18 检索。
[7] 云南佤族的丧舞,http://218.98.0.206/20020206/1024164.shtml,2005-4-20 检索。
[8]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三 (痔漏) 175方,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E5%AD%90%E9%83%A8/%E5%85%B6%E4%BB%96/%E5%A4%87%E6%80%A5%E5%8D%83%E9%87%91%E8%A6%81%E6%96%B9/24.htm,2005-5-28 检索。
[9] 藏族禁忌,http://www.abatrip.com/abouttibet/zzjj.htm,2005-4-7 检索。
[9] 藏族禁忌,http://www.abatrip.com/abouttibet/zzjj.htm,
[10] 湖州之窗,生产习俗,http://www.cn0572.com/0572ly/tour/scxs.htm。
[11] 林大雄、顾晓鸣主编:玛雅的智慧,北极星书库,
http://www.ebook007.com/down/kepu/mayadezhihui.html,2005-4-15 检索。
[12] 吕梁剪纸概说,http://www.lltoday.com/ft/mjys/jianzhi5.htm,2005-3-30 检索。
[12] 吕梁剪纸概说,http://www.lltoday.com/ft/mjys/jianzhi5.htm,
[13] 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三。
[14] 豫西民间剪纸,http://www.zzwb.com.cn/luyou/2005-04/04/content_168511.htm,2005-5-25 检索。
[15] 西尔枭著:鬼世界,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页。
[16] THE BOOK OF THE DEAD. PLATES XI. AND XII,http://www.sacred-texts.com/egy/ebod/ebod19.htm,2003-8-21 检索。
[17] 《渭南方言民俗》,http://www.shaanxi.cn/sx_into/sqcf/guanzhong/wlfyms.htm ,2005-4-11 检索。
[18] 宁波文化网http://www.nb7000.com:8001/mfms'/ysfq/00.html,2005-5-19 检索。
[19] 鄂州民俗趣谈,http://dasz.ezhou.gov.cn/nshm/41.htm,2005-03-17 检索。
[20] 中国日报网站,如今婚礼流行奇特,五花八门各有特色,http://www.chinadaily.com.cn/gb/doc/2003-10/01/content_269020.htm,2005-4-11 检索。
[22] 范作申:日本传统文化,http://www.oursci.org/sen/hozyo/cangjing/ribenchuantong/008/002.htm,
[24] 〔英〕詹·乔·弗雷泽着,徐育新等译: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06页。
[25] 〔英〕詹·乔·弗雷泽着,徐育新等译.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874页。
[26] 双辽市志,http://zw.sl001.com/Get/zjsl/slgk/154531397.asp,2005-6-6 检索。
[27] 沈阳日报,http://bf3.syd.com.cn/gb/syrb/2004-06/21/content_1158549.htm,2005-6-6 检索。
[28] 单明生:斗法, http://www.sxyzjz.gov.cn/node18/node27/200501/con11036.htm ,2005-3-17 检索。
[29] 民风民俗,http://www.xjuso.com/uso3/uso37/5.htm,2005-4-27 检索。
[30] 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商务印书馆,1999,第123页。
[31] 21世纪中华资讯,俄罗斯民族,http://www.21chinese.com/channel/nation/nation_7_093.asp,2005-4-23 检索。
[32] 〔法〕让·谢瓦利埃、阿兰·海尔布兰特合编,《世界文化象征词典》编写组译:《世界文化象征词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69页。
[33] 乡土情系列,http://www.smileradio.com.tw/patio6/patio.cgi?mode=view&no=14,2005-3-25 检索。
[34]李广辉:古往桥上村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http://202.192.155.26/zyzl/gwqsc/gwqsc11.HTM,2005-4-9 检索。
[35] 冷笑生 :民俗·儿时记趣·童谣篇,
http://www.ebtcfans.com/cgi-bin/pili/cutecast.pl?forum=37&thread=4360&page=1;彰化县立鹿港国民中学,鹿港歌谣,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a67560/indexaa.htm;云林县政府 编印,国民小学教师自编乡土教材, http://www.cuy.ylc.edu.tw/~cuy14/eBook/ch4-2.htm;2005-5-23 检索。
[36] 上虞风俗,http://www.sylib.com/html/syfs/gz.htm,2005-2-11 检索。
[36] 上虞风俗,http://www.sylib.com/html/syfs/gz.htm,
[37]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简况,http://www.ynni.edu.cn/mzxy/nation%20cultrue/introduce%20nationalities/lahu.htm,2005-3-21 检索。
[38] 宁波镇海风俗,http://blda.bl.gov.cn/2003-9-19/2003919163859.htm,2005-5-110检索。
[39] 晁福林:论殷代神权,中国社会科学, 1990年第1期,第102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