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方位词探华夏文明的走向 2
黎显慧
二、以“南”为尊
语言学证明,一切抽象的概念都来自具象的物事,这个物事必然是人所熟识的,容易理解的。笔者曾认为“南”字两边为树木,中间横着的为楼板,其上为屋上盖的草,有如古代南方“依树积木”的“干栏”(房子)。“干栏”有时单称“栏”或“干”,其意为“家”。壮语方言称“家”为“栏”, 水语“干”为“楼”的谐音,“栏’为“家”的谐音。“栏”、“南”音近。似可说“南”即“栏”,即“家”。
此说虽有附会之嫌,但“南”与“栏”、“家”的联系似乎存在。殷墟甲骨文的“南”字没有定型,表明其可能晚出。但是,即便“南”字是晚出的,也不表明“南”的方位概念晚出。《山海经》说:“南方曰因”,甲骨文也说:“南方曰”(《甲骨文合集》一四二九四)。依据远古社会的宗教特征,可以推测,“南”的方位名即神名。
“

受风而孕的神话旨在表明风是始祖,反映出先民崇拜风。世界各地都有崇拜风的习俗。风崇拜形成、发展的时期极为漫长,有关信仰及神话主要靠口耳相传,由于方言的障碍,人们用不同的语言或不同的方式来表述同一对象,难免产生变异。不同时期的神话带有不同时期的色彩,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传播与变异使得风神多样化、复杂化,这些自然也体现在“





直呼神名是早期信仰的重要特征,后来一般不能直呼其名。以何名代之呢?现代人习惯用“您”来尊称对方,先民是否如此?上海方言称“您”为“侬格”,长江中游一带称“您”为“您郎嘎(nlanga)”或“您郎过”、“您佬嘎”(《汉阳县志》)、“你郎家”(《新州县志》、)、“您郎”(《江陵县志》)、“您家”(武汉方言)等等。北方方言中也有与之相近的称呼,如“您哪”(《北京方言词典》)、“您纳”、“您老”、“恁”等等。这些音与“栏”、“干”的读音非常接近。似可说“栏”、“干”即“家”、即南方之神“夾”,南方的方名由代词“您”而来。

现代人习惯面东,然后确定其他三方。而先民则是面南,然后确定其他三方。神话中“左眼为太阳,右眼为月亮”便是面南而确定的。古人崇拜祖先,他们以南方为尊位,祭祀祖先时面南行礼。《礼记》说,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南面”一词后多作统治讲,但从词源来看“南面”即敬祖。可见创字人以“南”为尊、为祖、为根,以“北”为别,为败。 应该说“南”与“北”孰尊孰卑是不难辨明的。
“南”、“北”二字很可能内隐了创字人由南至北的历史信息,汉语中有“南枝”一词,“南枝”指南向的树枝,多作思念家乡的代词。这是否与南人北迁有关,如果不带普遍性,这词是无法成立的。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一个表示时间的“昔”字来印证。卫聚贤先生曾讲过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昔”字书为“


吕思勉说:吾族开化,实始于南,不始于北。[2]中国的南方曾有过灿烂的文化,在中原文化圈产生之前,华夏文化是以南方为中心的。许多迹象表明华夏文明与南方之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这南风便是处南极以出入风的南方之神。古人以南为正位,君主面南而拜,宗教礼仪清楚表明四方之神中南方之神最受崇拜。
《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不龠不僭”。《左传·成公九年》:“使与之情,操南音。”南为祭祀乐曲。《春秋公羊传注疏》:南夷之乐曰任,“南”、“任”同音。也就是说“南音”有任养万物之意。《吕氏春秋·音初》说,禹行功,见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塗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又说: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这两则资料表明先有南音,后有北音。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应是更为古老的南音。
从占据中原的周代统治者操南音,反映出重北轻南的观念尚未极端化。今人研史何以比周人还狭隘。
1 条评论:
现在基因分析也展示了南北两种基因的交汇。有一支是从东南亚那边进入中国南方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