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创世神话
(Creation Myth In The Oracle)
(Creation Myth In The Oracle)
黎显慧
“
(图一1)”是殷墟甲骨文中南方之神的名字,见于刘体智善斋所藏记有四方风名的大肩胛骨(图二2),大肩胛骨记载了东南西北四方的神名和风名。后来,殷墟出土了有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的龟版(《甲骨文合集》一四二九五),由此证明其不伪。3因此,记有四方的神名和风名的甲骨文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四方的神名和风名,是认识史前宗教的重要资料。如何释读呢?鲁迅曾说,中国并无含有神话的大著作传世。我们要寻求,只可从古书上得到一点,而这种古书最重要的,便推《山海经》。4《山海经》中《大荒经》成书最早,其中涉及了四方神名。《大荒东经》:有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来风曰
。是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来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西方曰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5

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说,在大荒经中“只有南方条说‘有神名曰因’,其它(指东方、西方、北方,笔者注)皆作‘有人’”,他的研究揭示出:南方之神“因”来历不凡。尽管在传世的文献中对这位伟大的南方之神,并无具体的介绍。但文献记载中的南风确实不寻常。《大戴礼记·夏小正》:时有俊风,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何大于南风也。曰,合冰必于南风,解冰必于南风。生必于南风,收必于南风。故大之也。《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疏云:引尸子及《家语·难郑》云,昔者舜弹五弦之琴,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淮南子·诠言训》: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
中国是礼仪之邦,君主为何面南而拜?神秘的宗教仪式隐去了其中的含义。《汉书·董仲舒传》:天道之大者在阴阳。《汉书·魏相传》: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潜夫论·本政》: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6。阴阳即阴阳二气。风既能将阴阳二气由混沌中分离,又能合和阴阳二气,万物孕育是风使阴阳合和的结果。成语“风马牛不相及”之“风”的本意,应为合阴阳(交配)。《韩诗外传·卷第四》,传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竹书纪年》: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下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可见,君主面南而拜,拜的是南风之神,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为的是合八风而治天下。
1、学界观点
“
”应如何解释?《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南方曰因”和《书·尧典》中“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这两个文献中与“
”相对应的是“因”。据此,胡厚宣释“
”为“夾”。他在《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一文中说,“夾”即“因”。丁山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四方之神与风神》一文中明确表示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说:论甲骨文“南方曰
”,其音必与因字相近,决非夾字。晚周之时,世人或称南风为“粦风”,主张释“粦”。 裘锡圭也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说,甲骨文用作南方名的这个字,其实并不是“夾”字……我们认为这个字就是“因”字。7陈汉平说:此字旧说多释炎,而炎字“从重火”,此字非炎字显而易见……
字当释因。8陈梦家则认为,“《山海经》和《尧典》并以南方曰因,与卜辞南方的方名不相当。”9似乎不赞成释“因”。杨树达依据字形而释荚,金祥恒依据龟版上的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合一四二九五),与
相当的字而释“夷”。徐中舒认为:
的字形结构不明。胡厚宣释夾,杨树达释荚,金祥恒释夷,不可据。10除此以外,还有依据南方之风名而释之为“凯”,或根据字形而训之为“
”等等。总之,各有各的道理,“
”字难以厘定。









学界探讨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的著述比较多,不过多是围绕古文字学来论述的,至于其文化含义并未深究。
“
”可分为“八”与“
”两个构件。与“八”构字的甲骨文还有很多,如虎、象、人、口、方、隹、鱼等等。这些字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八”均位于上,其下半部独立成字。由此推测,“
”也可独立成字。甲骨文中有将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但仍认作两个字的,谓之合文。“
”似为合文,其上下构件独立成字。其下半部应即甲骨文中的夾或
。





“
”的构形使人自然地联想到一件古代艺术品。在《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始祖》中有一幅汉代砖画,编者注明为“汉代盘古像砖”(图三11)。解释词说:其中下身赤裸的巨人当为盘古。他怀抱中的两个人,一为伏羲,一为女娲。这里,笔者要作一个修正,画中的巨人跨步而站,两侧各有一人,人首蛇身,其尾部分别夹在巨人的左右腋中,言其在怀抱之中不太准确。编者说这幅画表现了盘古、伏羲、女娲三个形象,不管此说能否成立,其为始祖神像是没有疑问的。从形制上看,
与这幅始祖神像的创意是一致的。类似的创意在其它古代艺术作品中也可以见到。


这位始祖神有三大明显特征,一为巨人,一为跨步而站,一为腋下有人。德国民族学家鲍曼曾经指出,世界巨人神话主要分布在世界古代文明地带及受其影响的地区,因此世界巨人神话是初期的古代文明神话。12南方之神是初期的古代文明神话,史籍中并无记载,看来得求助于考古。
考古学家认为,从远古旧石器时代就保存了不少有关孕妇和产妇的岩画及雕塑,和越南庙里的女娲泥像一样,都是两腿分开的,所不同的是,不是坐像,而是站像。13考古学家在近东也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200年左右)的两腿张开的女像,从阴户里可看得见正在生育的婴儿头部。……在近东另一个名叫哈瑞拉尔(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南部)的地方,也发现了不少女像,其中也有展开双腿的(属公元前5700-5600年)。民俗学家在比较保守的民族中也发现这类女像,如西伯利亚雅库特族的艾伊瑟女神(催生女神),“她的样子就是展开双腿的”。14吉县柿子滩的“女娲岩画”中,“女娲”双乳下垂,其下身两腿分开,画有外露的阴器,15在云南元江县它克乡山崖、广西崇左宁明左江花山岩壁画(图四16)、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驮龙乡岜赖屯明江东岸高山、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响水乡龙州花山、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黎乡必计村岜来山等地岩画中,其人物也作正面跨步而站。17
在古代东亚的绘画和雕塑中,重要人物的造型往往两腿呈八字分开,与埃及、苏美尔的两腿紧闭或一前一后截然不同。这种风格与远古的母神崇拜有关。有一幅明代木雕,题为古三皇像(图五18)。图中三皇均为展开双腿的男性,这并非是艺术家随意所为,在我国历代 君王千古不变的坐姿便是这样的。
展开双腿是远古社会大母神崇拜的孑遗。与展开双腿相比,腋下的功能则不那么直观。但从
字的造形来看,腋下有人的细节不能忽略。马王堆帛画中,一大神跨步而站,其左腋下有一个墨书的“社”字(图六19)。古代江淮方言称“母”为“社”,以腋为社即以腋为母。

在东亚乃至西亚、欧洲的考古中可以见到腋下有洞的大母神形象。(图七20)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第5号墓的玉人(商代晚期)头上有两个角,两腋各有一圆洞。(图八21)李福清说:在高句丽一陵墓飞檐上面的伏羲和女娲像上,翅膀极为明显。也许,在此种情形里,这一点不仅要用中国的传统来解释,而且要用朝鲜的神话观念来解释:它们没有替代双手,而是从腋窝和前臂下长了出来。在武开明墓前灵寝的石刻上,伏羲和女娲的翅膀是从肩上长出来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细节是偶然的吗?要确切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困难的。上面我们从《春秋纬合诚图》里引用的伏羲的外貌描写中说的既是不完全明显的宽肩膀,又是宽腋窝;也许,这也是翅膀的象征或残留。22
在甲骨文中,一些特有的用作表示女性的字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腋下有物。在现代越南语中有“腋抱”一词,看来古人有以腋夹抱物品或孩子的习俗。阿昌族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说,人类的始祖遮帕麻张开胳臂,右边夹起光闪闪的月亮,左边夹起火辣辣的太阳,迈开了巨人的步伐。举起月亮放到太阴山顶上,举起太阳放到太阳山上。23
汉代砖画的巨人便是以腋夹抱着两个蛇躯的人。“腋抱”是否成为腋下有人的原因所在?暂且存疑。
三、神话传说中的风神
“八”与“风”密切相关。《淮南子·地形训》:“八主风”,古人将风分为八方之风,故风之数为八。“八,别也”,25 “别为阴阳……万物乃形”。26
上文只是从字形、字义上分析了“八”为风,从字音上来看也是如此。《释名·释天》曰: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青徐言风蹙口开唇推气言之。叶德炯曰:横口合唇言之,此西域之重唇音法也。蹙口开唇推气言之为轻唇音。27依此而言,“风”似读bu或fu,上古没有轻唇音声母,只有重唇音声母,因此“风”的古音应为bu。为“八”的一音之转。
让我们由此出发,寻找这位风神。“

流传于广西东兰的壮族祀神古歌《
洛甲》中说,在混沌时期就诞生了
洛甲。蓝鸿恩收集的材料说,壮族开天辟地的第一代神是个女神,名叫姆六甲。按照现在还保留在民间不完整的故事,姆六甲不但是安排自然界的大神,还是动物的生殖大神,也可以说是万物的母亲。她吹一口气,升到上面便成天空,天空破漏了就抓把棉花去补就成为白云。……她没有丈夫,但她赤身露体地爬到高山上,让风一吹,就可以怀孕,但孩子是从腋下生下来的。29


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的布努瑶长诗《密洛陀》(莎红整理本)这样叙述密洛陀的诞生:很久很久以前,什么造成密洛陀?大风吹来了,造成密洛陀……密洛陀到山上,身边吹来一阵大风,密洛陀怀孕了,生下九弟兄。蒙灵记录的散文本说:远古一阵阵神风吹来,驱散混沌雾气,出现了密洛陀。31
台湾的泰雅人也流传着女始祖感风而孕的神话。泰雅人某村庄传说,古时候,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子,因风力怀孕而生一子。32泰雅人始祖神话说,太古时,茵嘎赫朗一巨石迸裂,一女子翩然而出。是时无人类,女子仰卧山巅,任习习凉风吹入胯间,生一子,母子婚配,繁衍后人,是为泰雅人的始祖。33 以上神话不就是对风神“
”的叙事么?行文至此,我们不能不感叹汉文字的神奇功能。甲骨文仅用一个象形符“
”,就记载了源远流长的创世神话:始祖母
是一个巨人,她迎风跨步而站,受风而孕,人类从她的腋下诞生。元代《异域志》中有“女人遇南风裸形,感风而生”的记载,便是这些活态神话的印证。



腋下生子是广为流布的神话,却鲜见有人解释之所以然。无形的风为物之大祖,南方之神受风而孕腋下生子的图画文字启示人们,人类的始祖是从腋下诞生的,腋下于是成为特有的生殖崇拜。古人认为腋下有洞,是通气的地方,可以生风。新疆突厥语族的古老信仰认为把风石夹在腋下即可生出凉风。人从腋中来,就是人从风中来。腋下崇拜隐含着风崇拜。
甲骨文中与
形近的字很多,最为相似的有“夾”、“
”(除上面的“八”外,基本一样)。“夹”的古音为ga,“
”读作shan。甲骨文中有“王在夾(
)卜”的记载,“夾(
)”在这里表地名。其字形与
的下面一个构件相同,只是腋下之人出来的姿势有坐式或俯式之别。从构形看“夾”与“
”是同源字,现在“夾”与“
”的本义已经消失,只能在方言或字的演变中找到一些痕迹。不少方言称“腋”为“夹肢窝”。湖北方言为gázǐwō,“夹肢窝”似应为“夹子窝”,表明腋为生孩子的地方。普米族神话说,生孩子时要从腋下生,并用手臂夹一夹。夹应为生育的“生”。俗语有时是古代邪术和宗教的遗留。34 在古缅语中,私处、下身、阴部与腋、胳肢窝是同一个词。








“
”与表怀孕的“娠”音近,《左传·哀公元年》:“后缗方娠”,杜预注:“娠,怀身也”。杜预为晋代人,从为娠字作注可以看出,娠字在晋代不常见。陕西方言称“有孕”为“有身”,表怀孕之意的“娠”、“身”似由“
”而来。生育的“生”与“
”也有语音、语义上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夾”即“
”。南方之神
是人类的始祖母,祖母的称谓由
来。南方人至今仍有称祖母或外祖母为ga的。侗族创世女神萨天巴之“萨”,在侗语中为祖母。“萨”为“
”的一音之转,其意也相同。从字形与字义分析,
与“夾”、“
”是相通的。









依据历史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
可释“因”,还可释为“夷”。“因”、“夷”古音相同,“南方曰因”即“南方曰夷”。《北堂书钞》有“风伯名姨”的记载,“女夷”、“封十八姨”、“风夷”等风神的别名均与“夷”音同,这些也为
即风神作了补证。


笔者以为
还可释“亦”,甲骨文中“亦”为象形字,书为“
”(合一○七五),与“
”、“夾”、“
”形近。《康熙字典》:亦,象人左右两腋形,经传通作腋。《说文解字》:“亦,人之臂亦也。”徐灏注笺:“即古腋字”。“亦”的古音为yi或yin(yi、yin为阴阳对转),与“南方曰因”之“因”的读音相合。《正俗字谱》:“夹”的俗字为“亦”。35《正字通》:夹,正讹从二人从
,省二人对辅于肘之下。这就是说,夾、
即亦。






如果将
字简化,去掉上面的八和下面的人,便成了汉字中的大字。在甲骨文中,“大”字为正面展开双手、双腿的人形。“大”古读“太”,是古人对祖母的称谓。现今贵州、湖北等地方言仍呼祖母为“太”,在江汉平原一带,人们呼祖母为“大”。这是大母神崇拜留下的痕迹。从字的基本结构来看, “
”、“夾”、“
”、“亦”、“夷”皆从大。



风崇拜形成、发展的时期极为漫长。神话的产生远早于文字,较为原始的神话在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方言的障碍。人们用不同的语言或不同的方式来表述同一对象,有时就会产生变异。不同时期的神话带有不同时期的色彩,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传播与变异使得风神多样化、复杂化,这些自然也体现在“
”字中,使它有了多种的解读。

风崇拜是世界性的宗教崇拜,伴随风崇拜而产生的腋下生子的神话曾经盛行于全世界,这是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2005-9-3)
图五:明代木雕,古三皇像
1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年版(图版六)。
3 同上书。(p23)
4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SPAN>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3页。
5 袁珂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版第246-249页。
6 淮南子?/SPAN>天文训。
7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页。
8 陈汉平:古文字释丛。王宇信: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8-59页。
9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90页。
10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5页。
11 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始祖(第一部),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12 转引自〔日〕大林大良著,陈岗龙译:人类合成与世界巨人——创世神话中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对应,张玉安, 陈岗龙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13页。
13〔苏〕李福清著,马昌仪编:中国神话故事论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74页。
14 同上书,第176页。
15 孟繁仁:黄土高原的“女娲崇拜”,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夏之卷,第107页。
16 友人拍。
17 文物出版社编:中国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96、89、96-98、100、101页
18 中华古文明大图集?/SPAN>颐寿(第八部),第5页。
19 傅举有、陈松长:马王堆汉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周世荣:马王堆汉墓的“神祇图”帛画,考古,1990年第10期。
20 女神,泥雕,色雷斯(保加利亚),新石器时代,索非亚博物馆。转引自〔德〕埃利希?/SPAN>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图版6。
21 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于锦绣、杨淑荣分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图43。
22〔苏〕李福清著,马昌仪编:中国神话故事论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23 李子贤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1页。
24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5 许慎:说文解字。
26 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27(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释天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28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第15页。
29 蓝鸿恩:广西民间文学散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4-25页。
30 过伟:壮、侗、瑶族创世女神之比较研究。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编:神话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31 同上书,第216-219页。
32 许良国、曾思奇编著:高山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页。
35 陶秋英纂辑、姜亮夫校读:敦煌碎金,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0页。
1 条评论:
非常好,作者有书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