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显慧
赵瑾昀也曾产生过同样的疑问,他列举了自商代到汉代的相关资料,指出甲骨文“衣”字左右衽皆有,左衽如:
除了交领外,还有疑似圆领的。
两周金文以及东周诸侯国的简牍文字(秦系和楚系)基本上和说文小篆的形态差不多。他认为这样写应该是省笔。
郭克明峻德补充说:甲骨文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左右不别。
早在远古时代,左右就有别了。大量资料表明,尊左是世界远古文明的重要特征。埃利希·诺伊曼指出:在埃及官方宗教和神话中,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对原来的母权象征系统所进行的父权修正。……我们知道,埃及宗教的赫利奥坡里斯校订版具有浓烈的父权色彩。太阳城赫利奥坡里斯的祭司们竭力掩盖并抹去古老的母权宗教痕迹,虽然并不总是成功的。[1]
甲骨文左右不别,表明已经进入父系社会的商王朝也在试图对母系社会“尊左”信仰进行修正。他们利用玄(黑)鸟生商的神话,成功地将尊黑改为尊白,用似“木”的“帝”字,巧妙地将“下上”变成“上下”。
从“衣”字的构型看,当时已流行交领的衣服,而不是错臂左衽。错臂左衽不可能是交领。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蜀、汉之民为左衽矣”。所以此服饰被视为“左衽”。
从“图说‘四夷左衽’”一文中的图片可见,“左衽”的襟一般向右下斜。
三星堆时期的古蜀国已进入父系社会,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足以说明这一点。“左衽”是原始宗教的礼服,这种将左衽反向的服饰是几大宗教都曾尝试过的,但似乎并不成功。
甲骨文的“衣”字还有的形如圆领,这样就没有左右之别了。这一点,几大宗教的圆领服饰也都成功了。
“左衽”是远古时期世界流行的服饰,特征是袒右。袒右的服饰有襟的话,一定是向右下斜,与“汉服”的区别仅在于多了一只袖子。
明明是都是在右下交,如何变成完全相反的左衽和右衽呢?
“衣”字虽改了,但衣服却未若字那样改过来。可见,原始宗教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渗透力。
怎么才能将尊左改为尊右?
词典中“衽”有两种解释,一为“襟”,一为“袖子”。“左衽”的“衽”与“妊娠”的“妊”的区别在于偏旁不同。壬”有孕养、孕育天地万物的含义。这与远古流行腋下生子的信仰相合。孕服为“衣”旁,孕妇为“女”旁。从多角度考察,“衽”不作“襟”讲。左衽的本意不是左襟。其实作“袖”讲也不很准确,在南方,由于气候炎热,一般都没有袖子。衣袖也称“袼”,“袼”即“胳”,《说文》:“胳,亦下也”,“亦”即“腋”的古文。“闽语‘胳’指上衣靠腋下的接缝部分”[3]。“衽”与“袼”含义相近,“左衽”是保护左腋的服饰。
统治者将“衣”字改变方向是容易的,因为上古时期书写并不普及。但改变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服饰相当难。于是他们又在字义上动心思,将“衽”的本意变为“襟”,使得比“左衽”仅多了一只右袖的“汉服”顺顺当当变成“右衽”。“左衽”则被误解为有如“衣”字的服饰,历史就这样被改变。
“衣”字从甲骨文开始变化,到小篆定型,留下了父系社会企图将“左衽”改为“右衽”的历史。尽管如此,仍未完全改变人们尊左的信仰。类似的文字游戏,在上古时期还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