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5日

从甲骨文方位词探华夏文明的走向(Exploring the Tren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the Direction Words of Oracle) 6


从甲骨文方位词探华夏文明的走向
Exploring the Tren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the Direction Words of Oracle6

黎显慧

六、 “左”为尊、为祖、为东

 “左”与“右”孰尊孰卑是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古人尊右”,有人认为“古人尊左”,还有些人则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论者大都列举了大量资料,可谓言之有理。产生这么大的分歧,问题出在哪里?
“古人尊右”观点的人常儒家尚“右”作依据,并将儒家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论语·宪问》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感叹如果不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平定天下,自己就要披头发穿“左衽”,成为夷族了。这段资料常被论者引用。
《尚书·周书·毕命》曰:“四夷左衽罔不咸赖”,这表明周王朝时期“右衽”仅流行于中原,广大地区皆“左”。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兴起相当晚,这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孔子祖籍山东曲阜,当属东夷。即便孔子着“右衽”,但其祖先则应是衣“左衽”先民敬祖,稍有德行的人,不会辱没自己的祖先。
孔子曾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他曾虚心向属于夷族的老子、郯子等人求教,以找回散失了的文化。一个轻视四夷的人是不可能说“学在四夷”的仇视“左衽”的资料不可信。
《尚书·周书·多士》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周公见过殷人的典籍,殷墟甲骨文也表明商代有大量文献。
孔子的“天子失官”清楚表明传统文化在周天子的统治中心已遭到破坏。周代文献大量流传,可知这种破坏是有选择性的,其原因值得深究。讨论“左”与“右”的尊卑问题,有待于对文献进行深度分析,去伪存真。
《周礼·春官·小宗伯》曰:“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白虎通德论·社稷·祭义》:曰:“右社稷,左宗庙。”
“右社稷,左宗庙”点明“右”即国家,“左”即祖。国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历史仅有四、五千年。而祖先神崇拜则早在母系社会就产生了,至少有万余年的历史。在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神为国家的首要大事,可见商王朝神权至上,“左”的。
《周礼》“右社稷,左宗庙” 次序则表明,周王朝君权至上尚“右”的。以国家为重即以君王为重。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i],不过是封建专制主义愚弄百姓的谎言。
汉语的构词习惯是尊者在前,左膀右臂、左右为难、左右开弓、左右逢源、左顾右盼、左邻右舍、左思右想等等,都是“左”居前。
传世文献中成书最早的是《尚书》、《诗经》。这两部书中“左”与“右”的关系如何?
《尚书·虞书·益稷》:予欲左右有民。《尚书·周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尚书·周书·伊训》: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尚书·周书·君奭》: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左右携仆。《尚书·周书·毕命》:惟周公左右先王。《尚书·周书·君牙》:克左右乱四方。《尚书·周书·冏命》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尚书·周书·文侯之命》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以上资料大都选自《周书》,旨在说明,即便周人也不改“左右”的词序。这说明什么?
《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诗·大雅·云汉》趣马师氏,膳夫左右。《诗·大雅·常武》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同样,《诗经》也言“左右”,而不言“右左”,即便周人也如此。
古人是尊“左”的,远古先民是否也如此?
甲骨文是远古文明的产物。甲骨文的“左” 书为“”, 手指朝右,像左手。“右” 书为 “”,与“左”相反。像右手。
赵诚在分析甲骨文时说:“古人尚左,故以左居前。”[ii],这里的“古人”当指商代及先商社会。这就是说,从殷墟甲骨文到汉文,左前右后的词序没有发生变化。
有学者认为:“他显然是把文化和语言现象简单化了。”似乎赵诚不知道甲骨文并非总是“以左居前”,有时是以“右”居前的。幸好赵先生在“右”的词条中,正好举的是以“右”居前的例子:“王作三师,右、中、左”。[iii] 可见,他的分析并不是随便得出的
《老子·道德经·三十一章》言:“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寥寥数语将“左”与“右”的复杂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一般情况下“尚左”,特殊情况下(用兵、凶事)尚右”。老子身为管理国家图书档案的官,连孔子也曾向他求教。而且他的分析与甲骨文相符,是可信的。所谓自古以来便是“左为卑,右为尊”,近现代尊“左”,古代尊“右”等说法是不符合历史的。
《礼·檀弓》曰:孔子有姐之丧: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郑注云:“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可见,左主吉,右主凶的观念未变。民间俗语“左眼跳福右眼跳灾”也正是这一观念的延续。
尚“左”是世界远古文明的普遍特征,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东亚、北欧文明等皆然。远古先民非常崇拜风神,以风神为祖。风神从左腋生风,诞生人类的神话曾风行全球。传说老子生于左腋。北欧斯堪的那维亚神话传说,人类男女由巨人伊米尔左臂下生出。
1为日本国宝风神雷神图屏风[iv]。该图所反映的文化年代偏晚。早期的风神是女神,是唯一的、永恒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雷神从风神中分离出来是很晚的事。雷神起初称雷母,后来才演变为雷公,再后来风神也演变为男神。虽然该风神像已非原型,而且有点滑稽。但细细读来,却有许多古老信仰包含其间。风神位于屏风之左,雷神位于之右。风神尚黑,雷神尚白。2日本的国宝妙法院三十三間堂的風神雷神塑像,风神抬左腿,雷神抬右腿。[v]
壮族神话说,布洛陀左手能抓风,右手能拿火。[vi]西方制作的女巫木偶穿着黑衣。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着装为黑蓝色的“左衽”。“左”、“黑”是风神信仰崇拜的重要特征。尊“左”即尊风神。
《独断·卷上》道:左宗庙,东曰左……右社稷,西曰右。华夏先民以南为正位,尊“左”即尊“东”,“祖”在“东”,意味着华夏文明的“根”在“东”。
“左”、“右”二字在演变中均复杂化,“左”从“工”,“右”从“口”。
文字的变化反映了信仰的变化。“工”为巫的变体,远古神、巫合一。“口”也与神、巫有关。
《春秋繁露·卷第十三·人副天数第五十六》: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先民崇拜风,“鼻祖”一词清晰地表现出先民以风为祖的信仰。气的概念出现较晚,是风崇拜的继续与升华。
远古时期先民崇拜母神,父系社会建立以后,女神信仰与父权不相适应。要改变人们的信仰是相当困难的,男神只能以配偶的身份登上神坛。为适应父系社会的需要,男神以“口”创生的神话应运而生。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契母咽燕卵而生契之类的神话,便是隐喻口中所吞之物乃男神所化,由“口”来受孕。“右”从“口”,“口”生风气。男神虽然替代了女神,但旧有的风崇拜信仰并没有改变。尚“口”是商代晚期现象,早期的“商”字不从“口”,周代的“周”字中的“口”,也是后来增加的。
以口创生的神话具有普遍性。古埃及曾流传太阳神阿图姆以口创生的神话。《圣经·诗篇》说:诸天借着耶和华的话而造,天上的万象借着他口中的气而成。[vii]印度《梨俱吠陀》说:巨人普鲁沙从鼻和口中分别生成了风和婆罗门。
公元前310年前后(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的布伦纳-林德纸草卷记载:宇宙之主宰出世后说道,……我出世后,万有始见之于世,众多实体出于我之口。……还没有谁与我共同创世。[viii]古埃及的哈里斯纸草卷说:赞颂你,太阳神拉,为阿图姆自我孕育,无母而生。[ix]完全否定了母神的独自创世的古老观念。伴随母神的失落,女性处于被欺骗、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
殷墟甲骨文里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忽左忽右,构形很不稳定。可视为左、右并举思潮在文字创制上的渗透。由此可以推测“尚右”大约发生于周代中期。
 “左”为尊、为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特征。越是古老的文明,这个观念越是难以转变。新旧观念交织在一起,难免增加认识的难度。
由尊“左”改为尊“右”,君权替代了神权,女神的历史被一笔勾销,代之以后来至上的黄帝与龙。中国的书不仅吃人,而且连神也吃了。谎言成为了正史,华夏文明被宰割得只有三千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真正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在口头传说中,在文字语言中,在人们的信仰习俗中。

附图:

         

图1:风神雷神图屏风



2:日本的国宝妙法院三十三間堂的風神雷神塑像


                                                         (2014年9月11日)
                     


[i] 孟子·尽心下。
[ii]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1页。
[iii] 同上书,第272页。
[iv] 俵屋宗達の「風神雷神図屏風」,京都建仁寺方丈,ドクピラ  The Another Side 文化芸術,http://another.homeon.jp/cat3903743/2008-07-21检索。
[v] A Trip to Japan Sanju Sangen Do Hall, Kyotohttp://www.burgessbroadcast.org/japan/sanjusangendo.htm 2014-09-11检索。
[vi] 廖明君著: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vii] 圣经·诗篇,33:6,中文圣经新译本,网络版,http://www.jonahome.org/newbible/index.html 2005-10-23检索。
[viii] 魏庆征:古代埃及神话,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ix] 魏庆征:古代埃及神话,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