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2日

女人与扫帚(Woman and Broom) 7

女人与扫帚(Woman and Broom) 7

黎显慧

七、“女”字的误读 下


1、双手交叉与男尊女卑无任何关联
“女”字的“地位低下”说为人们普遍接受,其重要原因不单因为“跪”,还因为双手的动作。纪德裕说:甲骨文“女”像一个妇女双臂反绑跪倒的形状。从字形,可以想见古代妇女的奴隶地位。[1]詹泉洲也有类似说法。[2]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汉语教学栏目说:“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叉在胸前(也有的像双手被绑在身后)跪在地上的女人。这说明商朝时妇女就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了。[3]不过,判定“女”字双臂反绑或被锁链束缚的依据什么?论者没有作必要的交待。
《世界知识画报》曾刊登了一个雕刻作品《虔诚》,解说词说:这是一尊具有象征意味的雕刻,现藏于意大利米兰一博物馆。作者以女人屈膝含胸双臂呈曲线对称下垂、两手交叉合在腿上的跪姿和动人而又温顺的面庞,着意刻划了人的顺从和善良;表现出对神的无限虔诚。(图1)[4]
《虔诚》的造形与“ ”(女)字类似,同样是跪姿,同样是两手交叉,然而,解释却大相径庭。古往今来,释“女”者众矣,却鲜有宗教思考者。该作品为“女”字的释读提供了思路。
跪与两手交叉是原始宗教信仰中的重要文化现象,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屈肢葬。
考古资料表明:东至日本,西至中亚,南至非洲,北至华北曾广泛流行过屈肢葬。
与屈肢葬相比,直肢双手交叉的葬式流传的范围则更广。
在古埃及王室人物的雕像、壁画或葬具中,经常可见两手交叉于胸前的造型。(图2)表明此葬式在古埃及很流行。
在欧洲也有这一葬俗。芭蕾舞剧《吉赛尔》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德国冬日的故事》,剧中,从墓中出来的吉赛尔便是双手交叉在胸前(图3)[5]
罗普颇夫分析这个舞姿来自古老的异教葬礼。当时,人们把死者的双手交叉在胸前,那么舞蹈家们就把这样的姿势,很容易的安排在一个幽灵的身上了,所以,它是芭蕾哑剧动作之一,表示一个死者的样子。[6]
为何流行屈肢葬?有关的解释很多,影响较大的观点有:1、模仿胎儿在母腹中的姿势,以求再生;2、奴隶殉葬的葬式,生前对奴隶主臣服,在墓中也卑躬屈膝。秦人的人殉都是屈肢葬。
屈肢葬在藏族、羌族、门巴族、永宁纳西族、普米族、独龙族、台湾高山族等民族以及汉族的部分地区至今仍然残存,其顽强的生命力非奴隶殉葬所能解释。更何况屈肢葬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属于母系社会的发展时期,那时是原始的共产主义,不可能有奴隶。
至于模仿胎儿在母腹中的姿势,以求再生的说法也很难解释为何要双手交叉。
冯逢说:从新石器时代发源而余韵蔓延到先秦时期的屈肢葬习俗,一定与某种信仰有关,或含有某种特殊的宗教意义,只是死人不能说话,而上古文字中又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所以这种信仰究竟是什么内容,恐怕永远也解释不清了。[7]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屈肢葬有的两腿并靠,双手交叉置于腹部的葬式。[8]秦墓中的屈肢葬式有胫骨和股骨相并合,脚后跟紧贴臀部的跪坐姿势[9]。这正是“女”字的构形, “女”字的释读有助于解开屈肢葬这个万年之谜。
在普米族丧葬习俗中,男双手扶肩,女则双手交叉在胸前。[10]赤峰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立人柄曲刃青铜短剑。剑柄铸成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男性两臂下垂,双手护腹;女性曲臂,双手交叉于胸前(图4)。[11]可见,双手交叉在胸前的姿势与女性的联系更紧密。这或许是“女”字后来用以指女性的重要原因。
两手交叉成跪姿的屈肢葬源于母系社会,与男尊女卑无任何关联,女字的构形与之相似,亦然。

2、“男女分工”说难以成立
“女”字的“男女分工”说也为人们普遍接受。也许是汉字中的“男”字和“妇”字过于直观,古文字学家许慎将其解释为: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女,妇人也。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李大钊说:男女的分工,并男女地位的优劣,于此均可概见。[12]
人们由男女的分工推导出“女”字的创意:女人足不出户,在家织布[13];盘着腿、坐在炕上、做针线活[14]等。台湾的许琳宜说:从最基本的“女”、“男”字面意义来看,“女”字的初形在突显出其踞跪的姿势,也就是要强调其居家以操持家务为职的特点。而“男”字之形所示乃是农耕之事,以力、田之形象来表示男子的概念。[15]香港的启思中国语文网也说:古时有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这种思想远至汉字形成的年代便已出现。有甚么证据呢?“男”字便是证据。“男”字由“田”字和“力”字组成,……表示男性的意思。[16]
叶舒宪指出:如果说在人们熟知已久的“男耕女织”模式背后还潜藏着一个更为古老的“女耕女织”模式,对于不明真相的人来说或许会以为是危言耸听。然而,人类学研究不断表明,施密特、汤姆森等人坚持的女性发明农耕说是不无道理的。[17]在保留母系社会遗存的惠安地区,勤劳的惠安女便是田间劳作的主力军,她们做的是男人们的粗重活。
“男女分工”说是建立在“妇”字与“男”字的基础上的,因此,其必要前提是“女”字的本义指女性,“男”字的本义指男性。
上篇对“女”字的本义并非指女性作了交代,本篇对“男”字的本义也作一些交代。在早期文献中,“男”字并非指男性。《夏书·禹贡》中的“男邦”为行政区域。“男”又是西周诸侯分封的爵位称号之一。“男”字确指男性,与“女”对举,是较晚才出现的。男用以指男性,《诗经》中仅出现一处。《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在《诗经》中,与“女”字对举的是“士”,而不是“男”。“女”指少女,“士”指少男。如:《诗经·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卫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关雎》: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即便所谓的前提问题不存在,“妇”、“男”二字的释读也是值得推敲的。前几篇对“妇”字的本义并非持帚洒扫做家务作了论述,本篇对男的本意是否为耕田也略作探讨。
甲骨文中“男”字之初文为“ ”,其本意可从结构中去探寻。“男”字可分为两部分,“”与“ ”。“ ”释作田。田即田猎。《韩非子·难一》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田猎与祭祖有关。《榖梁传·桓公四年》云:“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春曰田,夏曰苗,秋曰搜,冬曰狩。田为祭祀的地方,《尚书·虞书·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田又为官职,《淮南子·天文训》云:何谓五官?东方为田,南方为司马,西方为理,北方为司空,中央为都。《玉篇》曰:田,土也,地也。虞翻曰:地中称田。田还为鼓名、车名。可见,“田”字并不单指耕种的阡陌之田。其含义的不确定性使“男”字也存在不确定性。
”释作力 (一说指耒,犁田之犁)。商人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反映出当时部族间的征战十分激烈。假如是和平年代,那国之大事便应为祀与农。古埃及君王常常是一手握着象征农业的连枷,一手着象征神权的曲柄杖。“男”字是否为祀与农,是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的。甲骨文中的“男”为爵称名,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铭文和古文献中皆可得到支持。[18]
将甲骨文和金文中的“ (男)”相比较,二者有一定的区别。我个人认为其释读还存在疑点,至少是尚未定形。然而,“女”字的辨识是准确无误的。甲骨文的“女”字已经定形,使用频率很高,并且用以构字。“男”字不如“女”字成熟,应为晚出。用或然且晚出的去解释已然且早出的,难以令人信服。


                                                                            (2006-1-21)








图1 : 图2: 图3: 图4



[1] 纪德裕编着: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2] 詹泉洲:汉字趣编(二),http://www.xinyuwen.com/wenzhai/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13,2005-6-6检索。[3] 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人教社·汉语教学, http://www.pep.com.cn/200503/ca664309.htm, 2005-3-3检索。[4] 《世界知识画报》1988年第9期,津里文。[5]辽宁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吉赛尔》剧照,任我行网,http://www.travel2cn.com/Joy/TicketDetail.aspx?Id=289,2005-12-5检索。[6] 赵汝蘅:浪漫主义芭蕾,凤凰网·资讯背景资料 ,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80793226805510144/20050620/570165.shtml,2005-12-5检索。[7] 冯逢:百姓民俗礼仪大全,引自文化共享·屈肢葬,http://share.jxlib.gov.cn:8088/datalib/2003/FolkCustom/DL/DL-20031219160542/,2005-12-6检索。[8] 长江水利网·长江文化http://www.cjw.com.cn/index/Civilization/detail/20040318/9901.asp,2005-12-17检索。[9] Minstrel:关于秦之屈肢葬,北大史学论坛,http://www.hist.pku.edu.cn/club/printpage.asp?BoardID=8&ID=905,2005-11-17检索。[10] 普米族风俗习惯,东方民族网,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pumizu/fengsu.htm,2005-11-24检索。[11] 立人柄曲刃青铜短剑,赤峰文化概览,赤峰市文化局, http://www.chifeng.gov.cn/zfjg/wenhuaju/pic-b08.jpg,2005-11-11检索。[12] 李大钊: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页。[13] 读“女”字,《三江晚报》1995年9月3日http://net.pku.edu.cn/~zl/nvzi.htm,2005-4-12检索。[14] 健康频道,http://health.sdinfo.net/76842668642009088/20040902/1302067.shtml,2005-6-21检索。[15] 巫俊勋老师教学网,说文与生活,国立花莲教育大学,http://www.nhltc.edu.tw/~wucs/s19.htm,2005-11-15检索。[16] 启思中国语文网,昔日语文知识,http://www.keyschinese.com.hk/weekly/030428.htm,2005-6-30检索。[17] 叶舒宪着: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18] 杨升南:甲骨文中的“男”为爵称说。

女人与扫帚(Woman and Broom) 8


女人与扫帚(Woman and Broom) 8

黎显慧

八、“女”字中的信仰(上)


《史记集解》曰:坐,跪也,表明古人是跪着坐的。“跪坐”的标准姿势是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也许是文字的抽象所使然,“ ”(女)字的构形与“跪坐”有别,其臀部悬起不着脚跟,似为虚坐。
先民常见的坐姿还有“单膝跪坐”、“蹲居”、“立坐”、“箕踞”以及“盘坐”等。“单膝跪坐”即一膝立起,一膝跪地,跪地一侧的臀部贴于脚跟上。“蹲居”即双脚落地,两腿弯曲,臀部不着地。“立坐”即双脚落地,两膝立起,臀部着地。“箕踞”即两腿分开,微屈其膝,臀部着地,有如簸箕。“盘坐”即交胫(盘腿),臀部着地。
这些坐姿中,箕踞最舒适,蹲居次之,跪坐则最不舒适。如果没有跪坐的习惯,坐不了多久,便会双腿发麻,难以忍受。
古人很讲究坐姿,《礼记·曲礼上》云:坐毋箕。《弟子规》亦云:勿箕踞。在传统文化中,箕踞被认为是非常失礼的,蹲居也不礼貌,而令人难受的跪坐却被视为文明的举止。为何如此呢?有学者解释说,古人的下衣不全,跪坐可以防止下体露出。此说言之有理,不过,这是否便是跪坐的由来呢?

1、“跪坐”是否人之本能
一般认为,“跪坐”是古时没有坐具,席地而坐时自然产生的,是人的一种本能。
观察婴幼儿的肢体动作,很难确定人有这种本能。猴子是人的近亲,其席地而坐时,是何等姿势呢?
在图片1[1]中,众多的猴子都是双脚落地,两膝立起,臀部着地。这是一群闯入市区的野猴,其坐姿是未经训练的自然状态。猴子多毛,经常坐的部位容易脱毛。猴子的屁股都是红红的,没有毛,(图片2[2]),而膝腿有毛,说明屁股落地而坐是其自然状态。
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怎样坐的?考古发现,在早期文化中,人类蹲居和箕踞的现象极为普遍,所以他们的胫腓与距骨的关节多留有蹲面(Squatting facets)的痕迹。虽然蹲居、箕踞或随地而坐,是较为自然的休息状态,但也都被视为一种较为粗鄙的姿势,于是“跪坐”就代表一种较“文明”的仪态。[3] 由此可见,“跪坐”是文明的产物,并非人之本能。

2、华夏先民为何不兴坐具?
坐具大约是唐代时由西域传入的,至少在唐代,中国人仍然保持着跪坐的习惯。既不制造坐具也不去利用坐具,是太愚蠢了吗?不,连猴子也会利用坐具。瞧,图中的白掌长臂猿、滇金丝猴以及台湾猴利用树枝、石块或坡地坐得多么舒适(图3、图4、图5[4])!。
抑或技术水平的限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制造燕尾榫、企口板、梢钉、双层榫头和带垂直双卯孔的转角桩等木构件的技术,[5]制作坐具有何难?
据柯嘉豪考证: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说:徐敦立言“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从“往时”两个字可知,陆游作此文时,妇女坐椅子已经不再被人讥笑其失礼了。此外,在宋代的婚丧仪式中,椅子为行礼时的器具。毫无疑问地,宋代的坐礼本质上发生了转变:宋人已经从席子移到椅子上了。[6]可见,不兴坐具与坐礼有关,今人恐怕要发笑了。

3、跪坐是为防露下体吗?
以裸体为耻的观念并非生而有之,它和跪坐习俗一样,也是文明的产物。其与跪坐习俗的形成,孰先孰后呢?男欢女爱是人之天性,男露其牡,女张其牝,对文明初期的古人来说是美,而不是丑。正如《圣经》所说: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2:25)
生殖崇拜是世界文明的普遍现象,在母系社会主要表现为女阴崇拜,后来发展到男根崇拜。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民俗资料表明,防露下体的观念在远古时期并不流行。直至商周时期,生殖崇拜仍然保留,人们以男、女生殖器称呼其祖先,老子用“玄牝之门”(母牛的生殖器)来形容“道”。
远古时期,先民除了崇拜女性的生殖器以及丰乳肥臀外,还崇拜生子时的体态特征。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便以两腿张开的造型来塑造大母神,有的神像甚至外露阴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大母神像仍然保留这一特征。甲骨文中的南方之神 虽然是从腋下生子,但是仍然保留了两腿张开的造型。
古人以何为大?“大( )”字以张开的双腿作了表述,能生孩子为大。“大”古读“太”,指祖先。武汉方言至今仍称祖母为“太”。“大”或“大大”的称谓在许多方言中仍然保留,只不过有的已演变为男性祖先的称谓。古之君王都是张腿而坐,可见,“大”的观念影响之深。防露下体的观念与“大”的观念是相悖的,其对文化的影响无论如何估量,都是无法与“大”相比的,而且这一观念显然是晚出的。
在甲骨文中,“女”字与“母”字形近,书为 ,有时通用无别。“女”、“母”与“大”的文化蕴含应相近。如果以两腿张开露出下体的“大”来表示母神、祖先,而以防露下体来表示“母”或“女”字,很难讲通。
“母”字的结构中突出了两个乳房,以防露下体的观念释之,同样不雅。一个字既表“露”,又表“防露”,也很难讲通。
从跪坐习俗的产生、流行到文字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从文字的初创到成熟也需要很长时间。甲骨文的“女”字已相当成熟,可以判定防露下体的观念远不及跪坐习俗古老,二者的因果关系难以成立。

4、跪坐习俗来源于对牛神的模仿
在东亚,古老的跪坐延续至今,生命力之强大,非宗教信仰莫属。笔者以为这一习俗来源于对牛神的模仿。
人类文明史是从母系社会开始的,与木崇拜、风崇拜一样,牛崇拜也是母系社会的重要宗教信仰。民间文化中保存了许多有关神牛创世的神话传说,如,纳西族、哈尼族认为牛是创造天地的神兽。塔吉克族、撒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认为世界由一头神牛顶着,[7]侗族为牛神立牌位,布依族、仡佬族、土家族等民族有祭牛王的宗教节日。但是,这一重要的的文化现象,在浩瀚的中华典籍中却十分罕见。在男权政治、礼教、科学等的合力下,主流文化中的远古文明已破坏殆尽。也难怪有学者在其牛文化的专著中说:牛为卑贱之物,所以记载不多。[8]
直到商周之际,在主流文化中,牛仍然被视为神。否则商王、周王不会用牛骨卜问,诸侯们不会割牛耳取血,歃血为盟。古时称主盟者为“执牛耳”,这一说法,今人仍沿用,指居于权威或霸权地位。假若牛是卑贱之物,这些文化现象如何解释?
《易·说卦传》曰:坤为地、为母、为子母牛。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9]表明华夏先民曾以牛为母、为根、为始祖神。以牛为母在世界早期文明中较为普遍。古埃及人认为牛是最早的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北欧神话说,最早诞生的是奶牛与巨人始祖伊米尔,伊米尔喝奶牛的奶长大。日本先民认为牛是天神派来的。闪族人曾以金牛犊为神,古波斯人视牛为人类的祖先。古希腊、罗马,敬牛之风尤盛。古代罗马人不只相信牛能说话,而且相信这类现象具有神示预兆的作用。
根据考古资料,人类崇拜牛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几万年前。先民敬畏牛,并以之为神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其凶猛异常(那时牛还没有被驯化)。今天,人们将股市强劲上升称为牛市,便是源于这一古老观念。
人类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神,是文明的一大飞跃。人形神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早期的人形神大多留有牛或其他物体的特征。古埃及的努特有时便呈牛形,哈托尔有时长有牛角和牛耳,伊西丝头饰双牛角,有时为牛首人躯。中国的伏羲、女娲、炎帝、神农、蚩尤等或为牛首,或长牛角。希腊的宙斯常显现为牛形,赫拉长着牛眼。
模仿神,以取悦神,获得神的庇护,是世界共有的文化现象。先民以头戴牛角、梳牛角辫、身披牛皮、脚蹬牛蹄等方式模仿牛,还模仿牛行走、吼叫、打架、饮水、嚼绊根草、甩尾巴等等。
牛卧在地面上休息时,常采取双膝跪地或单膝跪地的姿势(图6[10]、图7[11])。这种姿势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据说,古印度人在神牛面前卑躬屈膝,这或许便源于虔诚信徒对卧牛的模仿。电影《与狼共舞》中,Dubar中尉第一次与印第安人正式会面的时候,印第安人正跪在地上学野牛。印第安人认为他们的神灵Tatanka来到了地面,变成了野牛的形状。跪在地上便是在模仿他们的神灵。[12] 尽管这只是戏剧性的情节,但有关坐牛的说法是可引以为证的。印第安人称卧牛为坐牛,Sitting Bull. 达科他州堤顿(Teton)苏族(Sioux) 印第安人的首领名叫坐牛,据说这一名字来源于“斜卧着的高贵牛”。[13]日本人也称卧牛为坐牛,假若留心搜集,中国也应有类似的说法。牛神如此而坐,先民跪着模仿,于是有了双膝跪地或单膝跪地的跪坐。
牛崇拜是偶像崇拜。古埃及人塑造的牛神是站立的,从形态看已经脱离了野性(牛的驯化要早于古埃及文明的诞生)。与之类似的牛神像世界各地都有。更古老的牛神应是野性十足的,譬如,古波斯雕塑中,与太阳神密特拉搏斗的原牛。
野牛令人望而生畏,野牛群一旦出现,即使是狮子、老虎,也望风而逃。只有它们卧下休息时,人类才得以试探着接近它。由于对奔牛的恐惧,更古老的牛神偶像应是卧牛。何以为证?
在我国,牛神庙早已难觅,有的庙犹在,牛神也不知何处去了(有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地区还有保存)。
不过,华夏先民对卧牛的崇拜是有迹可寻的。中国历代文物中不乏卧牛,如:西周的玉卧牛(图8[14])、战国中晚期错银铜卧牛、唐代石刻卧牛(图9[15])等等。当今中国的许多地名仍以卧牛命名,如:卧牛山、卧牛峰、卧牛岗、卧牛泉、卧牛湖、卧牛泡(湖)、卧牛潭、卧牛河、卧牛城、卧牛寨、卧牛巷、卧牛石乡、卧牛坡村等等。但是,单凭这些难以说明问题。
然而,这一缺环可以弥补。牛崇拜是世界性的,东亚文明同源,日本很多神社供奉有神牛塑像,如大阪天满宫、北野神社、菅田神社等,其形态一般是卧着的(图10、图11[16])。印度的寺庙中供奉有湿婆的坐骑难敌(图12、图13[17]),其形态也是卧着的。柬埔寨吴哥的神牛(图14[18]),也是卧着的。当然,尚需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以避免偶然性。
模仿是原始巫术中常见的手法。模仿牛跪坐,以祈求牛神卧下,免招伤害。同时以此表示自己是神的子孙,求得神灵的庇护。在牛崇拜与巫术信仰的双重作用下,跪坐习俗产生并广泛流行。
跪拜与跪坐习俗同源。跪拜显示了宗教的庄严、神圣。信徒以跪礼表示崇拜、敬畏、虔诚、顺服,祈求神灵的保佑。原始宗教中的跪拜礼仪为古代宗教及近代宗教所承袭,是宗教祭祀中极常见的礼仪(图15,圣母子受教皇佩斯科一世礼拜[19])。这一宗教观念对世俗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交礼节中,屈膝礼是大礼。相传古时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20]欧洲也有王族式的屈膝礼。这一切远非防露下体所能解释的。
南韩的妇女至今保持跪坐的习俗,而男子则多为盘坐,表明女性与跪坐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一现象固然可以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历史来认识,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其中更深厚的文化渊源。
(2006-3-14)


附图:
图1:图2:
图3:图4:
图5: 图6:
图7: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1] 野猴大举杀入香港市区 喂养过分繁殖酿祸患,新浪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http://news.sina.com.cn/s/2003-02-16/0318909640.html,2005-10-7检索。[2] http://www.17edu.com/shengwu/Print.asp?ArticleID=45319
哺乳类动物图片欣赏,中学生物教育资源网,2005-10-7检索。[3] 殷墟文物小常识,台湾中央研究院·世纪考古大发现, http://www.sinica.edu.tw/~dmuseum/4/antiqueknowledge.htm#TOP,2005-12-18检索。[4] http://www.17edu.com/shengwu/Print.asp?ArticleID=45319
哺乳类动物图片欣赏,中学生物教育资源网,2005-10-7检索。[5] 浙江省博物馆,http://www.zhejiangmuseum.com/show_cn.asp?classid=1&nclassid=24&id=161,2006-2-11检索。[6] 柯嘉豪着:椅子与佛教流传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四分(1998,12)727-763页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ISC/misc88954.htm,2006-1-5检索。[7]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68页。[8] 李露露:春牛辟地,社会科学文献,1998年版,引言。[9] 老子:道德经。[10] Miami Metro Zoo: Animals and More Animals ,TropicalAdventure.com,http://www.tropical-adventure.com/travelguide/archives/miami-metro-zoo.shtml,2006-2-28检索。[11] The Imperial Collections: East Asian Art,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http://www.vam.ac.uk/vastatic/microsites/1159_grand_design/essay-the-empire-of-things_new.html, 2006-2-28检索。[12] 《西部风云》影片简介,新东方影城,http://www.16810.net/movie/20827.htm,2005-12-21检索。[13] 伊文·S·康奈尔著,王改华译:晨星之子·11,中国新世纪读书网,http://www.100hut.com/old/wgwx/k/kangnaier/cxzz/011.htm,2005-1-16检索。[14]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文化·中国雕塑,http://www.pep.com.cn/200406/ca518407.htm,2006-1-23检索。[15] 唐代石刻《卧牛》,陕西旅游资料网,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专题·石刻,http://www.xtour.cn/2004-11/20041115215512.htm,2005-12-15检索。[16] 大阪天満宮文化研究所,境内散歩,http://yousworld.com/ten-ken/htm/sanpo10.htm,田畑益弘(たばたますひろ)短歌俳句館:北野神社の「石の牛」,http://www.kyoto.zaq.ne.jp/masuhiro/myphoto.htm;菅田神社にある「坐牛」です,山梨県塩山市にある塩山南小学校,http://www.kai.ed.jp/minami/mitemite.htm,2006-2-26检索。[17] South East Asia I,Thomson Higher Education,http://www.wadsworth.com/history_d/special_features/image_bank/se_asia1.html;Images of South India,web site on the Staffordshire Learning Net,http://www.sln.org.uk/re/southindiaimages.htm, 2006-2-27检索。[18] Home pages of John Hickmott,http://www.hickmott.com/yearout/journal_mar03.htm, 2006-3-3检索。[19]〔意〕谢维亚·里托原著,赵之江编译:圣母玛利亚的故事,京华出版社,2003版,插图。[20] 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女人与扫帚 (Woman and Broom)6


女人与扫帚 (Woman and Broom)6

黎显慧

六、“女”字的误读 上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妇”字多与“帚”相通,书为“”或“”,有时还与“”(女)组合,书为“”或“”,这便是汉字的“婦”的前身。郭沫若认为“帚”为“婦”之省文[1],即谓“婦”原本便有“女”旁。笔者不同意此观点,但是,释“妇”不可忽视“女”。
《说文》曰: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这里强调“王育说”,明示其为一家之言。段玉裁说:不得其居六书何等,而唯王育说是象形也。盖象其揜敛自守之状。[2]许慎排除众议,采纳王育的观点,其倾向不言自明。自甲骨文“女”字发现以来,其居六书何等的问题仍未解决。学界大多认为“女”字为表意字,表示女子温柔顺从之意。[3]也有些仍坚持象形字的观点。唐兰等学者认为六书的界说不明确。既然如此,还是把重点放在“女”字形体的研究上吧。
也许是“女”字的构形过于直观,加之女性的地位备受关注,有关“女”字的讨论,已为社会所关注。人们由“女”字的构形而联想到女性的地位,认为:女字的字源就是一跪着的人,这体现的是万恶的旧社会对于妇女的歧视与压迫[4];造字的男人仓颉最早开始“性别歧视 ”[5]。有关汉字文化的一些书籍也持这一观点,如李玲璞的《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等。
一篇帮助外国小学生学中文的短文如是说:
女,指女性,与男性相对。在古代,女性地位低下。体现在字形上,甲骨文的“女”字像一个双膝跪地的人形,两手交叉垂下,一副低眉顺眼、卑恭屈服的样子。后代的“女”字,渐渐地由跪变立,但屈腿弯腰,仍是一副柔顺的姿态。[6]
该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供稿,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颇有影响。从帮助小学生识字的角度看,这样解释未尝不可。
在古代,女性地位低下,是不争的事实。从跪着的女性而联想到其地位低下,并非离谱。但是,从字源上对“女”字作此解释,必须有几个前提:1、女字的本义指女性,与男性相对;2、前甲骨文时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占主导地位;3、“跪”有性别特征,仅表现为对丈夫的屈服,别无它义。否则无法立论。

1、“女”的本义并非指女性

古代文字学家将“女”定义为妇人,是建立在古汉语基础上的。但这是否适合前甲骨文时代呢?
以“女”指女性、女人,是较晚的事。“男”字,起初也不是用来指男性的。康殷说:男女之男,古称作 “士”,并不称男。[7]张素凤说:由于古代农耕主要由男子承担,后来这个字才专用作男子义。[8]早期社会是以生殖器作为性别符号的。韩耀隆指出:在古代,很古老的古代,士=公的、男的;匕=母的、女的。匕字,在古代,匕念bĭ,是雌性的意思,[9]民间文化中至今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说法,即谓老女人为老匕(bi或pi),小女人为小匕。赵诚说:“匕”是远古时代女性生殖崇拜的遗存,匕即“妣”之初文。构形不明。甲骨文用作祖妣字,则为借音字。甲骨文大多数用作祖妣之妣,偶尔也单独用来表示“母”的、“雌的”之义。[10]可见,在甲骨文时代,“女”字并未完全取代“匕”。


据《公羊传》记载:女在其国称女,在途称妇,入国称夫人。[11]《说文通训定声》曰:“处子曰女,适人曰妇”。[12]表明“女”字本不泛指女性,仅指女性中的未婚者,也许所指的范围还要小。与“女”字互训的“妇”字,最初指的只是女性中有特殊身份的人,后来逐渐俗化、泛化。“女”字取代“匕”指女性,与男相对,应是其引申义而不是本义。即使按照春秋时期“女”字的字义来分析,女指未嫁之女,何言男尊女卑呢?


“女”字本义并非指女性,无以确定其反映了女性的地位低下。




2、前甲骨文时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未占主导地位




汉字是一部特殊的文化史,每一个字的产生以及演变都是一定文化的反映。李学勤指出:文字的面貌离不开创制者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其宗教意识。讨论古文字的演变,不要忘记,古文字在形、音、义三个方面都和今天的汉字有所不同。不注意这一点,用今字的形、音、义推论到古文字,每每会酿成错误。[13]郭沫若认为,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14]远古文明的演进极为缓慢,根据考古资料分析,文字的发展应有上万年的历史。从字源上解释文字,不仅要研究殷商甲骨文时期的历史,而且要研究史前史。


用现代观念来看“女”字的造型,确实给人一个低眉顺眼、卑恭屈膝的印象。甚而至于产生其地位低下的联想。不过,这种联想是否符合前甲骨文时代的社会实际呢?


赵诚认为,在殷商时期两性关系是基本平等的。[15]杨运庚, 周海霞认为,先民时期,男女两性的地位并不像一般人所误认为的那样男尊女卑。[16]曹兆兰曾认为殷周女性社会地位极其低微并逐步下降,在作了比较分析后,认为周代女性地位与殷代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17]


王娟认为商代的妇女从总体上来讲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18]遗憾的是该文没有对“普遍的社会现象”展开分析。所讨论的只是商朝已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和现象。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断前甲骨文时代,男尊女卑的观念不占主导地位。


1、商代是神权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社会是靠宗教信仰来维系的,王权、男权服从于神权。


2、夏、商、周三代的族源神话所反映的是典型的母神崇拜,表明直至周代初期,父神还未取代母神的地位。因此,即使男人的地位高,也不会产生男尊女卑,正如母系社会中女性地位高,而未产生女尊男卑一样。


3、一夫一妻制经历了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的发展阶段,单是这两种婚姻形式的作用,既不会产生女尊男卑,也不会产生男尊女卑。


4、来自甲骨文的众多信息表明前甲骨文时代是典型的母神信仰时代。


泥尘(笔名)说,甲骨文始创于母系社会,因父系社会的男性们还没有时间篡改到每一个字,这就使我们今天还能从殷商甲骨文中,发现母系社会中甲骨文的一些原貌。它们是保留在甲骨文中的母系社会情况的活化石。可以从甲骨文在结构上的变化中寻觅出中国甲骨文是始创于母系社会的端倪。[19]


郝志伦说:凭古老的汉字字形结构是可以窥见母系社会的女性文化的。……在夏商以前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女性在生育子女,在“种的繁衍”上的巨大贡献,曾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20]


赵光认为:从卜辞里地名和女性的形声字特别多,可以推知形声字初起当在母系社会时期。借助现存最早的甲骨文来认识,可以证明“女”字初文并没有歧视女性的观念存在。[21]


李辉指出:在甲骨文里,据说女字的形象是一个跪着的人形,我相信这应该是后人的附会,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它原来的意思在男权制的压力下变了形。[22]


5、男尊女卑、内外有别、长幼有序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是为抑制舅权而产生的。在整个封建社会,尽管有了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的制约,与舅权(外戚)干政的斗争从未平息过。这表明维护母系社会的舅权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


在民间文化中至今仍有舅爷为大的说法,藏族、门巴族、蒙古族、羌族、侗族、毛南族、布依族等民族以及部分汉族都很尊重舅权。畲族俗语说,天上有雷公,地上有舅公。彝族有“杉树无舅父,杉板任人砍;竹子无舅父,竹梢弯两节”的说法。[23]东部裕固族把舅舅称为“达嘎”,西部裕固族把舅舅称为“达更”,意思是“有影响力的人”、“有权威的人”。[24]摩梭人称所有的长辈男人为阿乌,阿乌为舅舅之意。在普米语中,“普”系爷爷或舅祖意。[25]苗族诗歌《娥娇和金丹》,叙述娥娇和金丹分鼓开亲后,又受到必嫁舅家的舅权束缚,经过斗争,摆脱舅权,以交礼金钱给舅家了事。礼金钱自此开始,延续至今。[26]撒拉族社会中的舅权首先表现在优先婚的权力,即优先考虑娶外甥女的权力,外甥也只有在舅舅的认可下才能许配外人,否则,舅舅将会行使其权力破坏这门婚姻。


江汉平原一带,称孩子的外祖母家为“家家(gaga)”。远古流行舅权制下的“姑舅表婚”,姑母之女要嫁给舅父之子,即嫁回“家家”,从娘家来,回娘家去,这便是古人的“谓嫁曰归”的本意。


母系社会的瓦解距今已有几千年了,民间仍然保存了如此之多的遗存,商代以及史前社会的状况可想而知。民间大量母系社会的残余习俗表明,男尊女卑的思想不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由此可以推测前甲骨文时代男尊女卑不占主导地位,这应是认识“女”字的必要前提。




3、跪是没有性别特征的




下图是河南安阳商代妇好墓出土的跪坐玉人[27],据学者分析玉人的身份地位是比较高的。




《史记集解》:坐,跪也。图中的玉人双膝跪地、两手置于膝上、臂部接近脚后跟。这是古人的一种坐姿,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朝鲜人、韩国人以及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坐姿。康殷说,这种矜庄的姿态是当时的习惯坐法。[28]钭东星指出:今谓之“跪”者,古代正是席地而坐之“坐状”,无分性别等级皆如此坐法。[29]


云尘子(笔名)指出:近人多从文字考释来解释文化现象,有些是可取的,有些是完全错误的。就从“女”字来说,如果说这是“屈身下跪的形象”,表示“屈从”,那么,先秦时代男子也是跪坐着的,孔子杏坛设教时也是跪着的,天子也是跪着的,难道他们都是表示“屈从”吗? [30]


在巴比伦史诗《洪水传说》中,王鸠什杜拉,拜倒在安和恩利尔面前。[31]


在罗马神话中,特洛伊大英雄埃汉阿斯命令伙伴们全都跪下,亲吻神圣的土地。[32]


《圣经》说: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所罗门在神的坛前屈膝跪着,向天举手,在神面前祷告祈求。[33]


跪是没有性别特征的,古之帝王、英雄、甚至大神也下跪。(附图)因此,跪无以确定女性地位低下,更难以推导出女性对男性的屈服。




(2005-11-18)




图1:新石器时代男子雕像[34] 图2:古埃及雕像


图3:古希腊的运动员。


图4:图坦卡蒙墓中出土的头枕[35]









[1]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92页。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5页。
[4] 老夫识字学堂,http://www.wuhu.gov.cn/bbt/viewtexti.asp?id=148446&npage=52005-6-18检索。
[5] 中国妇女报 2000年8月8日http://www.china-woman.com/fnb2000/200008/20000808.htm2005-6-25检索。
[6] 北京大学出版社供稿,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10-31第3版, http://web.peopledaily.com.cn/haiwai/199810/31/no_981031003031_3.html2000-3-4检索。
[7] 康殷:古文字源流浅说(增订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213页。
[8] 张素凤:从古文字透视远古垦荒耕种农具及发展,唐山师范学院学报,http://www.tstc.edu.cn/xuebao/xbnr/0303.htm2005-11-12检索。
[9] 韩耀隆讲义,http://163.13.1.90/~490000519/word.htm2005-6-17检索。
[10]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4,280页。
[11] 公羊传·隐公二年、公羊传·桓公八年。
[12]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3]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11页。
[14]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1972年第3期。
[15] 参见赵诚:《甲骨文与商代文化》、《诸妇探索》、《甲骨文简明词典》。
[16] 杨运庚, 周海霞:从背景文化角度谈古文字教学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中国期刊网。
[17] 参见曹兆兰:《金文中的女性享祭者及其社会地位》、《金文与殷周女性文化》。
[18] 王娟:甲骨文“子”“女”浅说,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19] 泥尘:始创于母系社会之甲骨文举例,http://xuedl.blogdriver.com/xuedl/index.html2005-6-25检索。
[20] 郝志伦:女部汉字与华夏女性观的文化思考,妇女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期。
[21] 赵光:“女”字初文阐释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01期。
[22] 李辉:潘金莲非淫妇论,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http://www.sexstudy.org/article.php?id=12402005-6-18
[23] 彝族的人生礼仪,彝人古镇·彝风彝俗,http://www.yrgz.com/culture_show.asp?id=11772005-10-20检索。
[24] 舅权·中国裕固族http://www.baidu.com/s?wd=%BE%CB%C8%A8&cl=3&tn=sitesowang&f=52005-11-16
[25] 章虹宇:普米族的“八卦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8 期。
[26] 苗族的诗歌,网上黔东南·黔东南文化,http://www.qdnnews.com/dnwh/wxqdn/sc/200507/440.html2005-11-16
[27] 洪恩在线 -> 艺术百科 -> 世界雕塑 -> 中国雕塑,http://www.hongen.com/art/sjds/dzgds/sd1005.htm
[28] 康殷:古文字源流浅说(增订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33页。
[29] 钭东星(金木生):论语义说,21世纪孔子,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lyysfzzdp6.htm,,2005-6-8检索。
[30] 云尘子:孔子学说对女性的态度问题(二) http://a.bianji.net/yunchenzi/11_159_160.htm2005-6-3检索。
[31] 赵乐甡译:吉尔伽美什:巴比伦史诗与神话,译林出版社,1999版,第109页。
[32]〔德〕古·夏尔克著,曹乃云译:罗马神话,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33] 圣经·腓立比书,2:10,圣经·列王纪上8:54。
[34] Clay figurine from the Neolithic settlement of Dispilio (Kastoria)., "Painted limestone of a Scribe or Priest (about 2,500 BC) in the Museum of Cairo,Clay 4m c. BC statuette of an athlete in the Agora Museum putting the champion's red band on his head.,GREECE TRAVEL Matt Barrett's Guides to Greece and the Greek Islands, http://www.greecetravel.com/archaeology/mitsopoulou/zulu/photos4.htm
[35] 头枕,图特卡蒙法老王墓穴出土。由两块象牙雕刻而成,在中间是跪着的天神Shu支撑着代表上天的枕垫,两边的狮子象征东西方地平线。发现之旅:神秘的图特卡蒙法老王墓穴(组图),新浪网·科学探索·科技时代http://tech.sina.com.cn/d/2004-11-09/1101456145.shtml2005-9-23 检索。

女人与扫帚 (Woman and Broom)5


女人与扫帚(Woman and Broom)5

黎显慧


五、 风,万物所归


在甲骨文中“归”字以“”作字根,书为“”或“”,有时二者相通直接书作“”(妇)[1] 这表明“归”与“妇”是同源词,释“归”有助于释“妇”。

“归”字有时还书为[2],其右上为(止),与“归”的繁体字“”结构相当。《说文》曰:止,下基也,而此处的“止”书在上,而不在下,似乎不表下基。止还可释为休、息、还、停止、静止等等,“止”的出现使“归”字所表达的含义更为明确。

“归”字的含义很多,如:归,往也;归,就也;归,返也;归,复也;归,还也;归,入也;归,藏也;归,终也;归,合也;归,安静也,等等。其基本含义应为返回到静止状态。《说文》曰“归,女嫁也”,《公羊传·隐公二年》载:妇人谓嫁曰归。何休注: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孔颖达亦言: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3]女嫁曰归,这或许是“归”、“妇”相通的原因。不过,男婚女嫁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其产生距今仅几千年。婚姻制度的变革是渐进的,直到周代“以夫为家”的观念并未取代“以父母为家”,正是如此,许多文人对难以理解的“妇人谓嫁曰归”作了注释,将“归”的注释点落在了“家”上。看来,“归”也就是回家。《说文》曰:家,居也。家的本意为居所,有夫有妇然后为家的观念是后来才产生的。

人类早在母系社会便学会建造居所,甲骨文中的“家”字便是以房屋为基本构形的。但是,以居所为家的观念不是在有了房屋以后才出现的,有回家之含义的“归”的构形便与房屋无关,可见,“谓嫁曰归”并非“归”之本意。

《论衡·论死篇》言:鬼者,归也。《列子·天瑞篇》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4]死亡是每一种宗教信仰必须探讨的问题,对死亡的信仰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起源。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宗教的一切源泉之中,要以死亡这项生命的最末关节,无上的转机,为最重要了。[5]

古人常把人的生命和树联系在一起。哈萨克神话说,地球中心有一棵看不见的杨树,其顶伸入九层天,其根扎入七层地。杨树的一片叶子代表一个人的生命。当代表某人生命的树叶发芽时,这个人便出世;当树叶生长时,这个人便生长;当树叶突然枯黄时,这个人便会遭逢不幸;当树叶枯萎时,这个人便衰老;当树叶凋零时,这个人也就去世了。[6]

人从哪里来,死后就回到哪里去,这是早期文明中十分流行的观点。北美印第安人的神话说:他们的民族原来住在一个大湖附近的地底下,大湖边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树根一直通到地底下的村子中。有几个人缘着树根爬上来,看到了上面的世界。这些看见过新世界的人回到地下去,向地下的人们叙述并称赞上面世界的丰富和快乐。于是地下的人决心离开他们的阴森森的地下住处……他们死后又回到他们原来住的地下世界去……[7]

生死的信仰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产生,在自发宗教或人为宗教中,人类死而复生的观念具有普遍性。

古人视死如归,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人死而灵魂不灭,回到所生之处,便能再生。因此,反(返)其本应是“归”之本意

王孝廉说:圣树的崇拜与祖灵的信仰是分不开的,许多民族相信祖灵是来自森林,人死之后,其魂鬼再回归森林。仡佬族每年三月三日的祭祀树神,是悼念祖灵的仪式。台湾泰雅人相信,人死之后灵魂通过“神灵之桥”(虹)而回到原来的祖灵森林[8]。《旧唐书》曰:契丹其俗死者……置于树上。《隋书·地理志》载:“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 云南彝族地区传说,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后,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在青松树丫上。[9]普米族的丧歌《柞树的故事》说,普米人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受柞树的保护,死了要回柞树叶中安息。[10]玛雅人认为宇宙中有一颗通天大树,死者的灵魂以及众神可以在这棵树上旅行。[11]有一件来自中国木制品《死者树》(附图),[12]形象地表明了人死后回到树上。

人类经历过漫长的树上生活,以木为母,回家即回到树上去。可以不夸张地说,“归”字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非常古老的葬俗——树葬,即把尸体葬至大树上

珞巴族一些部落实行树葬。树葬有三种方式:一是在树葬的地方找一棵分杈的大树,在分杈的粗枝上挖一个能容纳尸体的槽,并放上死者生前的用具和一些装饰品;二是在枝杈处用树枝捆扎一个平台,在台上搭一个小棚,将尸体及其生前用具和一些装饰品置于其中;第三种是把尸体以端坐的姿势放在竹筐里,然后捆放在树杈上。[13]

树葬的历史相当古老,但直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我国的瑶族、仡佬族、侗族等民族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他们将夭折的孩子用篮子或泥箕装着,也有的用草席包着,挂在大树上。任野兽野禽吃掉。以为这样孩子能很快转生,母亲能再怀孕。[14]

在以风为母的观念取代以木为母以后,人由木中来,也就发展为人由风中来。古人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15] “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16]死之言澌,精气穷也。[17]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18]

人由风中来,死后要回到风中去。风是无形的,如何回归呢?由于风崇拜是在木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从木中来便是从风中来,回木中去也就是回风中去。所以,风葬通常表现为树葬,也包括崖葬、洞窟葬、悬棺葬等,即将死者遗体置放于通风处使之风化的葬法。此葬法曾流行于亚洲高原地区、中国东北部、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澳大利亚某些民族以及北亚古老民族和美洲印第安人之中。[19]随着古人对来风之空穴的崇拜,产生了另一种特殊的葬俗悬棺葬,即在山崖上凿洞,将死者葬于洞中。所以说悬棺葬也是一种风葬。

在萨满教观念中,风发自于气,气化是神行之本,风葬可以使灵魂飞腾于九天之上,亦可下降自己儿孙住宅之地,使祖先神灵不致受到束缚,而不能舒展神威。[20]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族萨满与族人均行风葬,或用柳条编棺材,或刳木为棺,架于树上。[21]古汉语把父母去世称“风木”、“风树”,从词源上讲,很可能与此有关。

笔者认为“归”字当如是释:“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字可分为左右两个构件,“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在甲骨文中多作“师”,《尔雅·释言》和《释名》皆言:“师,人也”。“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有如风动之木。合谓之:人回到木中去,风中去也。

“妇”为母,为木,为风,“归”即归于母,归于木,归于风。由此可见,“妇”与“归”属于同一个认识系统、词源系统,同样可以证明:妇为母,为木,为风。

2005-11-5





[1]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865
[2] 汉语大字典(二),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6页。
[3] 孔颖达疏:易·渐。
[4] 李白:拟古·其九,全唐诗。
[5]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6]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7] 郑凡著:震撼心灵的古旋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8] 王孝廉: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9] 姊妹彝学研究小组编著:彝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
[10]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9页。
[11] 恺杰编著:玛雅未解之谜,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第82-83页。
[12] 作品曾存于人类文化学博物馆,1945年在柏林毁于大火。〔德〕埃利希·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图版109
[13] 珞巴族总览,文化共享网http://60.7.18.7:8088/datalib/2003/Nation/DL/DL-1738652005-11-4检索。
[14] 宋德胤:丧葬仪观,中国青年出版,1991年,第87页。
[15] 庄子·知北游。
[16] 王充:论衡·论死篇。
[17] 白虎通。
[18] 管子·枢言。
[19] 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0页。
[20] 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21] 郭淑云著: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