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2日

女人与扫帚 (Woman and Broom)5


女人与扫帚(Woman and Broom)5

黎显慧


五、 风,万物所归


在甲骨文中“归”字以“”作字根,书为“”或“”,有时二者相通直接书作“”(妇)[1] 这表明“归”与“妇”是同源词,释“归”有助于释“妇”。

“归”字有时还书为[2],其右上为(止),与“归”的繁体字“”结构相当。《说文》曰:止,下基也,而此处的“止”书在上,而不在下,似乎不表下基。止还可释为休、息、还、停止、静止等等,“止”的出现使“归”字所表达的含义更为明确。

“归”字的含义很多,如:归,往也;归,就也;归,返也;归,复也;归,还也;归,入也;归,藏也;归,终也;归,合也;归,安静也,等等。其基本含义应为返回到静止状态。《说文》曰“归,女嫁也”,《公羊传·隐公二年》载:妇人谓嫁曰归。何休注: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孔颖达亦言: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3]女嫁曰归,这或许是“归”、“妇”相通的原因。不过,男婚女嫁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其产生距今仅几千年。婚姻制度的变革是渐进的,直到周代“以夫为家”的观念并未取代“以父母为家”,正是如此,许多文人对难以理解的“妇人谓嫁曰归”作了注释,将“归”的注释点落在了“家”上。看来,“归”也就是回家。《说文》曰:家,居也。家的本意为居所,有夫有妇然后为家的观念是后来才产生的。

人类早在母系社会便学会建造居所,甲骨文中的“家”字便是以房屋为基本构形的。但是,以居所为家的观念不是在有了房屋以后才出现的,有回家之含义的“归”的构形便与房屋无关,可见,“谓嫁曰归”并非“归”之本意。

《论衡·论死篇》言:鬼者,归也。《列子·天瑞篇》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4]死亡是每一种宗教信仰必须探讨的问题,对死亡的信仰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起源。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宗教的一切源泉之中,要以死亡这项生命的最末关节,无上的转机,为最重要了。[5]

古人常把人的生命和树联系在一起。哈萨克神话说,地球中心有一棵看不见的杨树,其顶伸入九层天,其根扎入七层地。杨树的一片叶子代表一个人的生命。当代表某人生命的树叶发芽时,这个人便出世;当树叶生长时,这个人便生长;当树叶突然枯黄时,这个人便会遭逢不幸;当树叶枯萎时,这个人便衰老;当树叶凋零时,这个人也就去世了。[6]

人从哪里来,死后就回到哪里去,这是早期文明中十分流行的观点。北美印第安人的神话说:他们的民族原来住在一个大湖附近的地底下,大湖边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树根一直通到地底下的村子中。有几个人缘着树根爬上来,看到了上面的世界。这些看见过新世界的人回到地下去,向地下的人们叙述并称赞上面世界的丰富和快乐。于是地下的人决心离开他们的阴森森的地下住处……他们死后又回到他们原来住的地下世界去……[7]

生死的信仰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产生,在自发宗教或人为宗教中,人类死而复生的观念具有普遍性。

古人视死如归,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人死而灵魂不灭,回到所生之处,便能再生。因此,反(返)其本应是“归”之本意

王孝廉说:圣树的崇拜与祖灵的信仰是分不开的,许多民族相信祖灵是来自森林,人死之后,其魂鬼再回归森林。仡佬族每年三月三日的祭祀树神,是悼念祖灵的仪式。台湾泰雅人相信,人死之后灵魂通过“神灵之桥”(虹)而回到原来的祖灵森林[8]。《旧唐书》曰:契丹其俗死者……置于树上。《隋书·地理志》载:“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 云南彝族地区传说,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后,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在青松树丫上。[9]普米族的丧歌《柞树的故事》说,普米人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受柞树的保护,死了要回柞树叶中安息。[10]玛雅人认为宇宙中有一颗通天大树,死者的灵魂以及众神可以在这棵树上旅行。[11]有一件来自中国木制品《死者树》(附图),[12]形象地表明了人死后回到树上。

人类经历过漫长的树上生活,以木为母,回家即回到树上去。可以不夸张地说,“归”字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非常古老的葬俗——树葬,即把尸体葬至大树上

珞巴族一些部落实行树葬。树葬有三种方式:一是在树葬的地方找一棵分杈的大树,在分杈的粗枝上挖一个能容纳尸体的槽,并放上死者生前的用具和一些装饰品;二是在枝杈处用树枝捆扎一个平台,在台上搭一个小棚,将尸体及其生前用具和一些装饰品置于其中;第三种是把尸体以端坐的姿势放在竹筐里,然后捆放在树杈上。[13]

树葬的历史相当古老,但直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我国的瑶族、仡佬族、侗族等民族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他们将夭折的孩子用篮子或泥箕装着,也有的用草席包着,挂在大树上。任野兽野禽吃掉。以为这样孩子能很快转生,母亲能再怀孕。[14]

在以风为母的观念取代以木为母以后,人由木中来,也就发展为人由风中来。古人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15] “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16]死之言澌,精气穷也。[17]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18]

人由风中来,死后要回到风中去。风是无形的,如何回归呢?由于风崇拜是在木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从木中来便是从风中来,回木中去也就是回风中去。所以,风葬通常表现为树葬,也包括崖葬、洞窟葬、悬棺葬等,即将死者遗体置放于通风处使之风化的葬法。此葬法曾流行于亚洲高原地区、中国东北部、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澳大利亚某些民族以及北亚古老民族和美洲印第安人之中。[19]随着古人对来风之空穴的崇拜,产生了另一种特殊的葬俗悬棺葬,即在山崖上凿洞,将死者葬于洞中。所以说悬棺葬也是一种风葬。

在萨满教观念中,风发自于气,气化是神行之本,风葬可以使灵魂飞腾于九天之上,亦可下降自己儿孙住宅之地,使祖先神灵不致受到束缚,而不能舒展神威。[20]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族萨满与族人均行风葬,或用柳条编棺材,或刳木为棺,架于树上。[21]古汉语把父母去世称“风木”、“风树”,从词源上讲,很可能与此有关。

笔者认为“归”字当如是释:“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字可分为左右两个构件,“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在甲骨文中多作“师”,《尔雅·释言》和《释名》皆言:“师,人也”。“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有如风动之木。合谓之:人回到木中去,风中去也。

“妇”为母,为木,为风,“归”即归于母,归于木,归于风。由此可见,“妇”与“归”属于同一个认识系统、词源系统,同样可以证明:妇为母,为木,为风。

2005-11-5





[1]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865
[2] 汉语大字典(二),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6页。
[3] 孔颖达疏:易·渐。
[4] 李白:拟古·其九,全唐诗。
[5]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6]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7] 郑凡著:震撼心灵的古旋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8] 王孝廉: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9] 姊妹彝学研究小组编著:彝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
[10]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9页。
[11] 恺杰编著:玛雅未解之谜,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第82-83页。
[12] 作品曾存于人类文化学博物馆,1945年在柏林毁于大火。〔德〕埃利希·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图版109
[13] 珞巴族总览,文化共享网http://60.7.18.7:8088/datalib/2003/Nation/DL/DL-1738652005-11-4检索。
[14] 宋德胤:丧葬仪观,中国青年出版,1991年,第87页。
[15] 庄子·知北游。
[16] 王充:论衡·论死篇。
[17] 白虎通。
[18] 管子·枢言。
[19] 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0页。
[20] 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21] 郭淑云著: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82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