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

探寻玉玦中的密码 (Exploring the password in the j ade Amulet)4



探寻玉玦中的密码

Exploring the password in the j ade Amulet4


黎显慧


玉玦是礼器,以其不周(有缺)祭不周风神。这个假说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求证的过程有助于对远古文明的认识。
远古先民十分崇拜神,特别是风神。风神无坚不摧、无所不在。风主生死,周(交)则生,不周(交)则死。
风无形,人们只能根据风向来祭神。先民对神所在的方位是毫不含糊的,如果最敬畏的是南风神,则会面南而拜。反之亦然。
为了确定神的方位,东亚发明了指南针(司南),西方发明了指北针(罗盘)。无论是司南还是罗盘,都是信仰的产物。


司南[1]


玫瑰罗盘[2]

图中罗盘,像玫瑰的花瓣,故名。玫瑰罗盘的前身叫风玫瑰,用以指示风的方向。风玫瑰至今仍受喜爱,在欧洲,人们将其作为建筑装饰,有的甚至纹在身上。

玉板,安徽省凌家滩出土[3]

凌家滩玉板的四角(隅)的标识可能也是表示四个方位的风向。
早期东、南、西、北四个主要的方位都在四角。在汉语中,四方的排序是“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后一种排序始见于殷墟甲骨文。甲骨文还有一种排序是“北、南、东、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上述几种排序中,“东”总是排在“西”的前面,表明“东”比“西”尊。古人以南为尊,但南却未排第一。相反,排尾的“北”有时居首,其地位不仅超过“南”,甚至超过“东”。
东风、南风最受先民喜爱。在古籍、神话、仪礼、民俗、语言文字中都有迹可寻,而以北为尊的资料并不多见。
风崇拜是远古时期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的原始宗教信仰,风崇拜的经典以及许多重要元素具有传播的特征。世界大多数地区是以北为尊,而东亚是以南为尊。东亚曾是举宗教大旗者,要么东亚曾经是以北为尊,要么世界其他地区曾经是以南为尊,前者的可能性大一些。
百度上有网友问,找不到北是什么意思?找北,这或许是以北为尊留下的印迹。可以推测,“北”居首是前甲骨文时期重要的文化特征。
安徽合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距今五千多年)的大墓基本分布在祭坛的南侧,中小型墓葬集中分布在祭坛正西。[4]这表明祭坛位于北面。如果祭祀的是南风神,祭坛则应设在南面。
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中,埋在房屋东北侧偏中的墓葬,墓主头向一律朝西北;埋在房屋东南部或西北部的,墓主头向均朝东北。在查海遗址中,埋在房屋西部的,墓主头向均朝北。[5]
在内蒙古林西县双井店乡敖包吐村井沟子遗址中,墓地所埋死者绝大多数头向西北。[6]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葬式多为一人一次葬,仰身直肢,头向西北。[7]北首岭中期前段土坑葬死者头向西北的约占总数的80%以上;龙岗寺半坡类型早中期土坑葬死者头向西北的约占总数的90%以上……;何家湾半坡类型早中期土坑葬中,能识别头向的65座,其中头向西北的59座……;下王岗一期土坑葬123座,其中头向西北的102座……。[8]
日照东海峪遗址下层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层和上层属于龙山文化,葬俗相同,墓葬头向西北。[9]
河姆渡第一文化层(约前3500~前2000)墓葬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个别仰身屈肢葬,头向不一,以西北的居多。第23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侧身屈肢葬,个别的是俯身葬,头向东或东北。[10]
西安现疑似匈奴后裔村 后代的墓皆朝向西北。[11]
头朝西北的葬式延续至今。百度知道上有网友问:为什么人下葬时头要朝西北方向?据说,西北方向是风水最佳的墓地。
国家博物馆在兴隆洼玉玦的解说词中说:玦……出土时位于人头骨的两侧,且缺口向上。
缺口向上并不能证明玉玦是夹在耳垂上的。综观出土的玉玦,有的玦口偏大,夹不住。有的玦口偏小,无法夹。还有的偏宽,偏厚,玉玦是有重量的,即便能夹住,也会滑落。
兴隆洼M117墓主左、右耳部出土一对环形玉块,其中1 件压在头骨左侧下面, 缺口均朝上。[12]
马家浜文化遗址墓葬头向朝北居多[13] 相关报告中明确的玦口均向上,因而缺口很可能用于夹住耳垂。但缺口一般宽约0.20.4 厘米,有的仅0.1 厘米左右,这种宽窄差距对于实际使用应有妨碍,也与现今耳饰的穿戴有明显差异。[14]
墓主的头向朝北或西北,那么玦口向上也就是玦口向北或西北。头向西北表明尊不周风神,玉玦放在耳朵附近,玦口向西北,似在聆听不周风神的呼唤。
玉玦为何消失?这是不少古玉研究者所思考的问题。
刘晓婧说:玉玦在马家浜晚期、崧泽早期是随葬玉器的主流,进入崧泽晚期,逐渐沦为玉器行列中的配角,辉煌不再。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玉玦分别约占出土总数的68%27%5%,呈现出随着时代的更替而迅速萎靡的流行趋势。也就是说,玉玦盛行于马家浜文化,自马家浜晚期由盛转衰,至良渚文化已经趋于式微。[15]
如果玉玦是信仰的产物,是因不周风而生。那么,玉玦的消失也应与不周风有关。

河姆渡文化玉玦[16]

上图左边的玉玦有点异样,仔细看,玦口有一点未断开,似有意而为。邓聪说:河姆渡第4C14年代测定为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第4层六件玦饰中就有两件玦口未完全切断。[17]


这件兽形玦未完全断开。
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同时出土了2件兽形玦。不仅材质不同,而且形制也不同。一件玦口完全断开,一件似断还连。

鸟形玦[19]



双鹰类玉玦,湖北石家河遗址出土,距今约46004000年。[20]

这件只是连了一点点。外缺内连的异形玦较常见,有的玦口做得很用心。似乎在刻意掩盖连接的部分。为了便于分析,下面将河姆渡文化未断开的玉玦放大。

浙江河姆渡出土的玉玦[21]

    仔细看连接处,不由得要问一声,这样精心加工究竟是为什么?
有缺为天意,无缺为人意,不知是否出于对神的敬畏,只是补了一点点缺。如果说玦形器是对大自然的模仿,类玦形以及环形的兴起则是对大自然的改造,这大概就是人为宗教取代自然宗教的一个标志吧。
有一则与玉玦消失有关的神话:女神炼五色石补天。《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论衡·谈天篇》:“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女娲补天与玉玦的缺被补上,具有相似的寓意。
世界是不圆满的,人生也是不圆满的,这是神的安排。原生的风神崇拜是一神崇拜,风神位于北方,主生也主死。随着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圆满的向往,从北风神中分裂出主生(周)的南风神,北风神则演变成为主死(不周)神。
死而后生的观念逐渐被阴阳相交生万物的观念所替代,信仰的变化使玉玦由不周(交)逐渐演变为周(交),玉玦逐渐衰落。随着以“周(交)”命名周王朝兴起,象征“不周(交)”的玉玦在礼玉中消失了。



[1] 张国刚:为何指南针发明于中国 长进在国外?思想报道,南风窗 [微博]
[2] World Compass Rose,Copyright © 2002 DaVinci's Workshop LLC.
[3] 廖南:安徽省凌家滩出土的玉器_新浪博客,新浪网。
[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合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
1999年第11期。
[5]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_中国红山文化_新浪博客,新浪网。
[6] 张礼艳:试析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的人为扰墓现象,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
[7] 巩启明著: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86-87页。
[8] 巩启明著: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页。
[9] 董新林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10] 项隆元著:中国物质文明史 第2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8页。
[11] 西安日报,20100913日。
[12] 杨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期。
[13] 王明达:重读马家浜,张扣林主编、黄才祥,海浪平面摄影、嘉兴市文化局编:马家浜文化 江南文化之源,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4] 葛金根:马家浜文化玉玦小考,东方博物,2006年,第3期。
[15] 刘晓婧:太湖地区出土的史前玉玦,文物世界,2015年,第1期。
[16] 河姆渡文化玉玦、玉管-搜狐无为客-搜狐博客。
[17] 邓聪:东亚玦饰的起源与扩散,东方考古第一集。
[18] 古方师生汇
[19] 民间收藏品。
[20] 方勤供图,李韵:中华文明的南方曙光——南国史前考古寻踪,光明日报2017-02-21
[21] 远古文明之光——兴隆洼文化遗址与东亚最早的玉器(中),_大毛说玉_新浪博客,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