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

三星堆文化中的风崇拜(The wind worship in Sanxingdui culture) 3

 

三星堆文化中的风崇拜(The wind worship in Sanxingdui culture 3

黎显慧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了闻名于世的一号青铜神树。


一号青铜神树,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树干残高359、通高396厘米,三星堆博物馆藏[1]

 

进入三星堆博物馆,立刻有一种到了神界的感觉。眼前这棵高大的青铜神树,不由得令人遐想。这是一棵生命之树,它的顶端支撑着天,根深扎入地。宇宙万物在神树的抚爱之下,生生不息。人从神树中来,死后又回到神树中去。神树是精神的家园,也是灵魂的住所。

树木崇拜是早期人类共同的信仰,这一信仰伴随人类渡过了漫长的远古时代。祖先崇拜是东亚文明的一大特征,先民视木为母,木崇拜和母崇拜的这种同一性、相关性被无意识地流传下来,给后世文化以很深的烙印。

在古老的树木崇拜中,根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树木崇拜的精髓在根,《广雅·释诂一》:根,始也。《广韵》:根,柢也。《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树木崇拜一般表现为树根崇拜,无论东方、西方,人们都喜欢用“根”来形容事物的本源、原因,或指代祖先,汉语“根祖”一词由此而来。人们把寻祖说成寻根,生子说成开枝散叶,育人说成育材,人老谓之老朽(武汉人称之为老蔸子,意为老树根)。

一号青铜神树上的一些细节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棵神树似乎还有更深刻的寓意。人们把注意力投向树上的神鸟,认为那九只神鸟是“十日神话”中的金乌,并琢磨还有一只神鸟去哪儿了。在一些论文中,九只神鸟被称为太阳神鸟,青铜神树被称为太阳神树。

可是,很难自圆其说,东亚先民的“十日神话”恰好说明先民并不敬畏太阳,才敢于用箭去射。太阳崇拜是低级崇拜。如果崇拜太阳,为何重大的祭祀活动都在夜里举行?为何远古先民尚黑?为何俗语习惯把阴置于阳之前,说“阴阳”而不是阳阴?

 

甲骨文四方风名大骨,甲骨文合集14294[2]

 

那么凤鸟是何寓意呢?

甲骨文的“凤”字与“风”字同形,表明鸟为风属。上图为刘体智善斋所藏的记有四方神名和风名的大肩胛骨殷墟出土了有四方神名和风名的龟版(《甲骨文合集》14295《山海经》也有类似记载。

对“四风”的崇拜曾经在世界各地流行,《希伯来圣经》中有几处“四方”的原文为“四风”,汉字“方”与“风”读音相近(希伯来语二者读音并不相似,这或许是希伯来宗教来源于东亚远古宗教的证明)。四方神是由四风神演化而来的,后来居上。

 

青铜圆口方尊(局部),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3]

 

风之数为四,后来又演变为八。这件青铜圆口方尊的四个角分别有两只鸟,共八只。四角象征四极。方尊留下了由四向八演变的痕迹,八方源于四角。

下面通过文字符号来寻找树木崇拜与风崇拜关系的密码。

甲骨文的“帝”字没有定型,通常书为“”(甲骨文合集6746)或“”(甲骨文合集14211正),这两个字都是以“木”(,甲骨文合集33298)为字根,区别在于比例不同,前者下大于上,后者上大于下。“帝”字的下部是根,上部是花蒂,比例变化显示信仰在变化。甲骨文中有“下上帝”一词,后来演变为“上下帝”,再后来演变为“上帝”。这种变化与“帝”字由重根向重树梢的演变是一致的。

甲骨文“帝”的本意是神,而不是人。“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4]的众帝应是人,如果是神,是不必借助树登天的。不过,“建木在都广”的记载表明三星堆先民祭祀宇宙树的历史方圆皆知。

甲骨文的“妇”字也没有定型,多书为“”或“”。这个字也是以“木”为字根,上部宛如风标。“妇”字的本意可以通过一组“妇”字的青铜铭文来认识。

 


123



 

456

铭文均来自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5]

 

6个铭文除了第一个看得出像木外,其他5个对根部作了处理,最后两个字甚至将根部完全略去,而上部没有什么变化。与“帝”一样,“妇”字之本意也在树梢,树梢偏向一侧,表风。上古没有轻唇音声母,“妇”的重唇音为bu,与风的古音同。

树木崇拜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普遍、生命力最强的原始宗教信仰,从甲骨文 “妇”、“帝”的构形可以看出直至商代,树木崇拜仍然占重要地位。风崇拜是木崇拜的升华,不过,风神属于母神崇拜,与父系社会不相容,于是表风的树梢变成了花、果。

 

柳林溪第一期遗存陶器刻划符号拓本[6]

 

旋风,拓本,T0816122,柳林溪遗址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湖北秭归县柳林溪遗址属于广义的巴文化。在第一期遗存(约公元前5000年)的陶器刻划符号中发现了数个类似上图的陶文。


湖北宜昌杨家湾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000[7]


湖北宜昌杨家湾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000[8]

 

比柳林溪遗址稍晚一点的湖北宜昌杨家湾遗址(约公元前4000)的彩陶刻符中,也出现多个类似符号,如上图中的“”与“”。


红彩红陶钵片,圪垱坡遗址,

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仰韶文化时期[9]

 

浅红地红彩陶盆(口沿),圪垱坡遗址,

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仰韶文化时期[10]

 

圪垱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沁阳县西南20公里柏香镇圪垱坡村,圪垱坡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南达汉水中上游,与巴文化有交集。可以推测,柳林溪遗址和杨家湾遗址上的“ 型陶文与河南沁阳圪垱坡遗址陶钵上的“”型陶文,是同一种语言。

不同处在于前者是由两个表风的符号(类似气象符号“”)组成,表旋风。可见,表风或旋风的陶文比较成熟,至少延用了数千年。甲骨文的“妇”字承袭了这一语言。 “风”字有较为成熟的形体,有确切的读音(“妇”或“巴”为“风”的一音之转),这或许是目前可考证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信仰无所不在,1号青铜神树上有许多风崇拜的密码。

 




[1] 三星堆博物馆版权所有。

[2] (《京》5201《掇二》158),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年版,图版六。

[3] 新华社记者李贺摄,新华视点@环球网,环球网版权所有。

[4] 《淮南子·墬形训》。

[5] 1、妇好方鼎,殷周金文集成13372、妇好鼎,殷周金文集成13273、妇好觚,殷周金文集成6853  4、妇好瓿,殷周金文集成99535、妇好带流鼎,殷周金文集成13396、妇好鼎,殷周金文集成1326

[6] 王风竹、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秭归县柳林溪遗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8期,第16页。

[7] 余秀翠:宜昌杨家湾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图三,考古,1987年第8期,第764

[8] 余秀翠:宜昌杨家湾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图五,考古,1987年第8期,第764

[9] 田中华、靳爱萍:沁阳文物,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0] 田中华、靳爱萍:沁阳文物,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