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6日

“台湾”之名始于远古


“台湾”之名始于远古

黎显慧

“台湾”之名始于何时?据说,“台湾”本为平埔族一社名,后成为海岛南部海湾的名称。明末崇祯年间始写作“台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台湾乃扩大为全岛的名称。这一说法表明,台湾之名产生较晚。《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以及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均称台湾为“夷州”。《隋书·流求传》改称流球。
连横[1]曰:“台湾之名,始于何时,志乘不详,称谓互异。我民族生斯长斯,聚族于斯,而不知台湾之名义,毋亦数典而忘其祖欤?”[2]他花费多年心血,考之史籍,验之地望。“以今石器考之,远在五千年前,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而文献无征”。[3]
欲知台湾之名始于何时,须知台湾之名起于何因。陈碧笙在《台湾地方史》一书中说,“明嘉靖年后,大陆沿海商船每年有好几次开到南部一个宽阔平静的海湾中,然后登岸与称作‘大员’(读如台窝湾)的平埔人交易,他们就称这一带地区为‘大员’,由大员音转为‘台员’、‘大湾’、‘台湾’,也逐渐成为南部沿海的通称。”[4]
这就是说,台湾一名由“大员”转写而成。“大员”(读如TayovanTyouan系台湾南部平埔人的自称,
平埔人始见于清代文献记载,系指已被同化的生活在平地的土著人,其中包括阿美人、卑南人、赛夏人和部分泰雅人、排湾人、鲁凯人、布农人、曹人等。平埔人较多地接受了移居海岛的闽南人的文化,所以又称之为熟番。而居住在山地的泰雅人、布农人、排湾人、鲁凯人、曹人、雅美人和部分赛夏人、阿美人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则被称之为生番。生番与熟番即我们现在所称的高山族。民族渊源史无记载,但一般认为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古越人是其主要来源。
一苇可航的台湾当是古越人活动的重要区域。翦伯赞认为,越人是在遥远的太古时代迁入台湾的。古越人至迟在新石器时期已到达台湾,这点已从考古中得到证明。
丹阳太守沈莹(三国时期)的《临海水土志》云: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箭靶子)乃是石也[5]《临海水土志》云:夷州四面是溪,顶有越王钓石在焉……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夷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盛尸,饮酒歌舞毕,乃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椁也。男女悉无履。[6]台湾土著与古越人的习俗相似。
台湾少数民族人口不多,但支系较为复杂。至于被同化了的平埔人就更难识别了。自称为“大员”的平埔人究竟来自于哪个族支?
台湾各族群的自称很多,其含义多为“人”,与古越族各族群的自称特点相似。其中与“台湾”(大员)读音接近的是泰雅人。
泰雅人分布地域最广,人口最多。泰雅人自称“泰雅”或“泰耶”(亦作泰耶尔、泰雅鲁、他太野儿、太野罗、阿泰耶尔、太么等),含义为“人”。
“泰”与 “太”音同,义亦同,经籍中常以“泰”为“太”、“大”。看来东方称“太”古已有之。
“雅尔”、“耶尔”、“野儿”“么(yāo)”等众多不同的记载,表明泰雅人自称“雅”是可信的。“员”与“雅”在方言中读音相近。
泰雅人为何自称“雅”?
从同属于古越族的布依族那里可以找到线索。
布依族人与部分壮族人自称布雅依。在布依语中,“越”和“依”均为qyaix,与“雅”音近,布雅依实际上就是布越(依)的方言。布依族神话中的始祖是布雅依,又称“雅王”。“雅王”应即越王。泰雅人自称“雅”,即自称“越”。“大(太)”即祖,“泰雅”应即“大(太)越”,意为祖先神“越”的后代。
《尚书·禹贡》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日本学者尾崎秀真氏编台湾古代史纲谓夏大禹之禹贡书中所言“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即指台湾番族。[7]泰雅人织贝。文献提及的“岛夷”以及《汉书·地理志》所称的“东”,都与泰雅读音相近。
《尔雅·释四极》曰:“东至于泰远”。“泰远者,《大戴礼·千乘篇》:四辟之民皆云至于大远,此之泰远则东极地名也。[8]从“四辟之民皆云至于大远”,“大远”古音即“泰远”,可知“泰远”早有定名。从“泰远”(“大远”)的读音以及方位来看应为台湾。
《列子·汤问》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有五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庄子·天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注:大壑,东海也。有人认为“大员”系“岱舆”、“员峤”二山的合称。连横说:澎湖则古之方壶,而台湾为岱员,于音实似。[9]“舆”与“越”古音同。从读音和地望看,“岱舆”似应为“大员”(台湾)。如果这里的“员峤”即施琅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提到的“台湾北通吴会,南接粤峤”中的粤峤的话,那么,“员”即“粤”,即“越”。台湾之名来自越人的自称。
《淮南子·地形训》:东南方曰大穷。大穷指极远的地方,可见古越人行程之远。《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多处出现日月所出之地的记载,反映了古人探日月所出之风颇盛。台湾有日月潭,泰雅人有为寻找太阳而到台湾的传说。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⑼“台湾僻东南隅” ⑽,从方位来看,大言山应为现在的台湾。
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中谈到台湾旁有毗舍耶、谈马颜等国,杨博文注:谈马颜为台湾南部之属岛也。[10]“大言”、“谈马颜”、“大员”、“泰雅”、“泰远”、“大远”、“岱舆”、“台湾”音皆相近,这些都是“台湾”古有定名的极好说明。
“台湾”之名始于远古,与泰雅(大员)人一样古老。




[1] 研究台湾史的专家,幼时其父给他读余文仪《台湾府志》,教他台湾人应该知道台湾的历史,于是,他立志纂修台湾通史。其后,为振奋民族精神,他撰写了《台湾语典》,认为:“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撰写此书,是惧夫台湾之语日就消灭,民族精神因之萎靡”。转引自《台港澳大词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
[2]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第18页。
[3] 同上,第1页。

[4] 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5] 太平环宇记,卷98,临海。
[6] 《临海水土志》佚,《太平御览》卷780
[7] 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5月影印本,第4-5页。
[8]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中国书店,1982年版。
[9]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第1页。
[10] (宋)赵汝适原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卷上·流求国,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48-149 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