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5日

从甲骨文方位词探华夏文明的走向 1


从甲骨文方位词探华夏文明的走向 1

黎显慧

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据说,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原始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创造了中华文明。对于这一假说,人们深信不疑。

然而,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并不支持这一说法。内蒙古、辽宁红山遗址、山东大汶口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太湖流域良渚遗址、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以及长江中游一带古稻作文明遗址等等,都表明周边文明并非落后于中原。黄河摇篮说不可信。

早期文明是宗教文明,商代的宗教文化与世界宗教文化大体同步,而且同源。远古先民非常崇拜神,以神的方位为尊位,祭祀时面对神,不能背对神。方位与宗教信仰的密切关系使得方位词具有宗教性。在先民看来,一切是神创造的。神所在的方位,应即文明发源地所在。甲骨文方位词是象形文字,表形、表音、表意,是认识文明的起源的重要资料。


一、从 “炎黄子孙”说起


炎帝、黄帝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尽管对炎帝、黄帝存在很多争议,但中国人为“炎黄子孙”的说法仍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许多历史文献将炎帝列入三皇,将黄帝列入五帝。三皇五帝之名始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外史……执掌三皇五帝之书。《史记》从“五帝”开篇,不言“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黄帝位居首位,“炎帝”则被排除在外。《国语·周语下》谓:“皆黄、炎之后也”。《国语·晋语四》言: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两则史料的排列顺序都是“黄”在前,“炎”在后。按照二者在正史中的地位,似乎应称“黄炎子孙”。

后汉贾逵云:炎帝,神农也。三国时期吴国的韦昭说:神农,三皇也,在黄帝前。黄帝灭炎帝,灭其子孙耳。指出“炎帝”与“黄帝”不同时代。

在历史长河中,赢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象屡见不鲜。神话传说中的胜者往往是后来者居上的。已居上位的“黄帝”为何要与败者攀兄弟呢?也许只有一种解释讲得通,那就是其影响远不及“炎帝”,甚至不及蚩尤。《尚书·周书·吕刑》言:“蚩尤惟始作乱”,文中并未提及黄帝。据说黄帝擒杀蚩尤之后,天下动乱,黄帝传令张贴蚩尤像,以示其未死,天下于是安定。可见,那时的黄帝还不得民心。

美国学者博德指出:他们(中国人)潜心于在古老传说的那些朦胧不清的人物形象中,为其氏族寻觅令人信服的谱系。较之文字典籍的发展,这一过程肇始极早,以致大部分记载于这些典籍中的神话都不可能保持其原始形态。看来,这种情况在几个主要的古老文明国家几乎是绝无仅有。[1]

崔述在《上古考信录》中说:经传述上古,皆无三皇之号。《春秋传》仅溯至黄帝,《易传》亦仅至伏羲,则谓羲农以前别有三皇者妄也。……盖三皇五帝之名,本起于战国以后。顾颉刚认为,三皇五帝之说,实非华夏族上古神话中所固有,其产生当在战国秦汉之际。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中说:“看来几乎令人不能相信的那五个模范人物五帝”。

经济、文化、宗教处于相对落后的周人在灭商之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了造史运动。他们以黄帝一统天下,以中原为尊,篡改历史,大量的古籍被破坏。可以说传统的历史并非通史,只是被改造了的断代史、政治史、区域史。

从殷墟甲骨文可以得知,“帝”起初是用来称呼神的,商代统治者不称“帝”,而称“王”,晚期才出现“帝乙”、“帝辛”的称号。可见“炎帝”、“黄帝”之名是晚出的,有学者认为“黄帝”的原型是女神。依据帝喾、帝尧、帝舜这些称谓,可以把“炎帝”、“黄帝”作一个变形,即“帝炎”、“帝黄”。在信仰时代,在口耳传说时代,神名的读音即神,具有无穷的力量,炎、黄并称,经久不衰,必有其奥秘所在。

《淮南子·天文训》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南方火也,其帝炎帝”。《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二者所处的方位分别是“中”与“南”,依据有关炎、黄的资料以及古人祭祀时的方位分析,“南方”最为重要。就从“南”、“北”二字说起吧。

                                                                           (2007-5-3 )





[1] 〔美〕D.博德:中国古代神话,〔美〕塞··克雷默著、魏庆征译:世界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76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