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6日

“饕餮”纹与龙的原型

“饕餮”纹与龙的原型
黎显慧
李学勤指出:饕餮纹在周初仍然流行,到西周中期以后便归于衰落了。[1]冉茂金说: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2]
“饕餮”纹为什么会突然消失?
下面引用一段杭春晓的《青铜器饕餮纹研究述评》:(有些)学者多以一个具体的动物形象来作为饕餮纹概念的阐释内容,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将它视为牛首,这可能源于很多饕餮纹在形式表象上具有牛头的特征。李泽厚便明言:“本书基本同意它是牛头纹”,韩湖初亦言:“在笔者看来,从神情和形貌上看更像牛”。……此外,还有很多学者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这一看法,如顾立雅(H .G.Greel)在《中国的诞生》中也将饕餮等同于水牛,亨采(C .Hentze)在他的《月的神话和象征》中也倾向于饕餮为牛头的看法,并由牛角因形曲而代表月推断饕餮也是月神,代表着死亡和黑暗,是光明与生命的解放者。[3]
今人尚且能看出饕餮像牛,甚至说像水牛,那么有饕餮的存在,就不可能有龙的崛起。因为“在古代世界各个地区(尤其是西方诸国)的宗教或者大众信仰中,牛拥有相当神圣的地位,极受人们的崇拜。这一现象几乎尽人皆知,不必详细地论证。”[4]这应是“饕餮”纹消失的原因。
“饕餮”之名出于周人,《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为食人兽是周人图谋宗教改革做的舆论宣传。有何依据呢?
《神异经·西荒经》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山海经·北山经》亦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饕餮”似牛,目在腋下,表明“饕餮”的原形是牛。崇拜“饕餮”至少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李学勤指出良渚文化玉器上便是饕餮纹,此言极是)。
夏人和商人都崇拜腋下,都有祖先为腋下所生的神话,显示其合法的宗教地位。周人的祖先没有宗教地位,自然没有类似神话。因此,周人上台后便极力诋毁腋下生子,将其说成是老天的报应(详细资料见《失落的南方之神》)。因此,目在腋下的牛食人的说法不可能出于夏、商时期。
华夏文明兴起于南方,南方方言读“牛”为“you”,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中的《十大经》中,蚩尤作“之尤”。“之尤”应该即牛神。黄帝对蚩尤的讨伐,即“龙”与“牛”之战。
印度神话中提到囚禁云牛的旱魃。[5]黄帝与蚩尤之战中也提到旱魃,可见牛神的属性是云。而替代牛神地位的龙,其属性也是云,龙的原型是牛应该是再清楚不过了。
黄帝画蚩尤的像,以服天下,表明人们不信黄帝。在这样的宗教背景下,要想使龙顺利出台,不能依靠黄帝。怎么办呢?
耍点花样。首先神的读音不能变,因为那时主要靠口耳相传。一旦变了,天下会大乱。苗族崇拜牛,把牛称为水龙。牛、龙相通,贵州台江县的招龙祭祖,祭典中的龙就是牛。[6]在南方方言中,至今仍有“龙”、“牛”相混的现象,在李冰的神话中,龙即牛。龙、牛不分使龙顺利出台。
形不变可不行,怎么办?先来个牛头蛇尾,再综合一些动物神的特征,就这么样。不信,没有关系,慢慢来。把夏人、商人的文献都毁掉,把官方舆论控制起来,让文人远离鬼神。用新文化影响大众。先让一部分信起来,民间信什么照信你们的。不相信统治阶级的文化没有影响力。就这样,黄帝和龙一统了天下。
周代中期为牛崇拜、鸟崇拜向龙崇拜转化时期,中国社会从此由神权向王权转化。
以上假说能否成立,尚须深入研究。
(2007-6-17)[1] 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页。[2] 冉茂金:青铜饕餮为何突然消失,中国艺术报,2002-10-04,第007版。[3] 杭春晓:青铜器饕餮纹研究述评,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01期。[4] 芮传明、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5]〔英〕韦罗尼卡·艾恩斯著,孙士海、王镛译,印度神话,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6] 罗义群著:中国苗族巫术透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3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