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2日

甲骨文中的创世神话(Creation Myth In The Oracle)



甲骨文中的创世神话
Creation Myth In  The Oracle

黎显慧


一、南方之神

  (图一1是殷墟甲骨文中南方之神的名字,见于刘体智善斋所藏记有四方风名的大肩胛骨(图二2),大肩胛骨记载了东南西北四方的神名和风名。后来,殷墟出土了有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的龟版(《甲骨文合集》一四二九五),由此证明其不伪。3因此,记有四方的神名和风名的甲骨文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四方的神名和风名,是认识史前宗教的重要资料。如何释读呢?鲁迅曾说,中国并无含有神话的大著作传世。我们要寻求,只可从古书上得到一点,而这种古书最重要的,便推《山海经》。4《山海经》中《大荒经》成书最早,其中涉及了四方神名。《大荒东经》:有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来风曰。是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来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西方曰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5

  甲骨学界认为,南方曰即《山海经》中的南方曰因。《山海经》中南方之神处南极以出入风,道出即南风神

  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说,在大荒经中只有南方条说有神名曰因,其它(指东方、西方、北方,笔者注)皆作有人’”,他的研究揭示出:南方之神来历不凡。尽管在传世的文献中对这位伟大的南方之神,并无具体的介绍。但文献记载中的南风确实不寻常。《大戴礼记·夏小正》:时有俊风,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何大于南风也。曰,合冰必于南风,解冰必于南风。生必于南风,收必于南风。故大之也。《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疏云:引尸子及《家语·难郑》云,昔者舜弹五弦之琴,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淮南子·诠言训》: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
  中国是礼仪之邦,君主为何面南而拜?神秘的宗教仪式隐去了其中的含义。《汉书·董仲舒传》:天道之大者在阴阳。《汉书·魏相传》: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潜夫论·本政》: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6。阴阳即阴阳二气。风既能将阴阳二气由混沌中分离,又能合和阴阳二气,万物孕育是风使阴阳合和的结果。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本意,应为合阴阳(交配)。《韩诗外传·卷第四》,传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竹书纪年》: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下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可见,君主面南而拜,拜的是南风之神,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为的是合八风而治天下。



二、的释读


  1、学界观点


  应如何解释?《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南方曰因和《书·尧典》中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这两个文献中与相对应的是。据此,胡厚宣释。他在《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一文中说,。丁山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四方之神与风神》一文中明确表示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说:论甲骨文“南方曰 ”,其音必与因字相近,决非夾字。晚周之时,世人或称南风为“粦风”,主张释“粦”。 裘锡圭也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说,甲骨文用作南方名的这个字,其实并不是……我们认为这个字就是字。7陈汉平说:此字旧说多释炎,而炎字从重火,此字非炎字显而易见……字当释因。8陈梦家则认为,《山海经》和《尧典》并以南方曰因,与卜辞南方的方名不相当。”9似乎不赞成释。杨树达依据字形而释荚,金祥恒依据龟版上的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合一四二九五),与相当的字而释。徐中舒认为:的字形结构不明。胡厚宣释夾,杨树达释荚,金祥恒释夷,不可据。10除此以外,还有依据南方之风名而释之为,或根据字形而训之为等等。总之,各有各的道理,字难以厘定。

  学界探讨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的著述比较多,不过多是围绕古文字学来论述的,至于其文化含义并未深究。

  
  2为始祖神


  是象形字,也可以说是一幅有声的图画,其构形决不是无意义的。那么,这幅图画给人们传达了什么信息呢?

  可分为两个构件。与构字的甲骨文还有很多,如虎、象、人、口、方、隹、鱼等等。这些字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均位于上,其下半部独立成字。由此推测,也可独立成字。甲骨文中有将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但仍认作两个字的,谓之合文。似为合文,其上下构件独立成字。其下半部应即甲骨文中的夾或

  我们自下而上,先看下面的字。可以说这个字极具象地示意出:一个跨步而站的巨人,其两腋各有一个小人。这个巨人应是南方之神

  的构形使人自然地联想到一件古代艺术品。在《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始祖》中有一幅汉代砖画,编者注明为汉代盘古像砖(图三11)。解释词说:其中下身赤裸的巨人当为盘古。他怀抱中的两个人,一为伏羲,一为女娲。这里,笔者要作一个修正,画中的巨人跨步而站,两侧各有一人,人首蛇身,其尾部分别夹在巨人的左右腋中,言其在怀抱之中不太准确。编者说这幅画表现了盘古、伏羲、女娲三个形象,不管此说能否成立,其为始祖神像是没有疑问的。从形制上看,与这幅始祖神像的创意是一致的。类似的创意在其它古代艺术作品中也可以见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象形文字与画同出一源,如果以画解字,应为始祖神。

  这位始祖神有三大明显特征,一为巨人,一为跨步而站,一为腋下有人。德国民族学家鲍曼曾经指出,世界巨人神话主要分布在世界古代文明地带及受其影响的地区,因此世界巨人神话是初期的古代文明神话。12南方之神是初期的古代文明神话,史籍中并无记载,看来得求助于考古。

  考古学家认为,从远古旧石器时代就保存了不少有关孕妇和产妇的岩画及雕塑,和越南庙里的女娲泥像一样,都是两腿分开的,所不同的是,不是坐像,而是站像。13考古学家在近东也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200年左右)的两腿张开的女像,从阴户里可看得见正在生育的婴儿头部。……在近东另一个名叫哈瑞拉尔(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南部)的地方,也发现了不少女像,其中也有展开双腿的(属公元前5700-5600年)。民俗学家在比较保守的民族中也发现这类女像,如西伯利亚雅库特族的艾伊瑟女神(催生女神),她的样子就是展开双腿的14吉县柿子滩的女娲岩画中,女娲双乳下垂,其下身两腿分开,画有外露的阴器,15在云南元江县它克乡山崖、广西崇左宁明左江花山岩壁画(图四16)、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驮龙乡岜赖屯明江东岸高山、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响水乡龙州花山、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黎乡必计村岜来山等地岩画中,其人物也作正面跨步而站。17

  在古代东亚的绘画和雕塑中,重要人物的造型往往两腿呈八字分开,与埃及、苏美尔的两腿紧闭或一前一后截然不同。这种风格与远古的母神崇拜有关。有一幅明代木雕,题为古三皇像(图五18)。图中三皇均为展开双腿的男性,这并非是艺术家随意所为,在我国历代君王千古不变的坐姿便是这样的。

  展开双腿是远古社会大母神崇拜的孑遗。与展开双腿相比,腋下的功能则不那么直观。但从字的造形来看,腋下有人的细节不能忽略。马王堆帛画中,一大神跨步而站,其左腋下有一个墨书的字(图六19)。古代江淮方言称,以腋为社即以腋为母。

  在东亚乃至西亚、欧洲的考古中可以见到腋下有洞的大母神形象。(图七20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第5号墓的玉人(商代晚期)头上有两个角,两腋各有一圆洞。(图八21)李福清说:在高句丽一陵墓飞檐上面的伏羲和女娲像上,翅膀极为明显。也许,在此种情形里,这一点不仅要用中国的传统来解释,而且要用朝鲜的神话观念来解释:它们没有替代双手,而是从腋窝和前臂下长了出来。在武开明墓前灵寝的石刻上,伏羲和女娲的翅膀是从肩上长出来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细节是偶然的吗?要确切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困难的。上面我们从《春秋纬合诚图》里引用的伏羲的外貌描写中说的既是不完全明显的宽肩膀,又是宽腋窝;也许,这也是翅膀的象征或残留。22

  在甲骨文中,一些特有的用作表示女性的字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腋下有物。在现代越南语中有腋抱一词,看来古人有以腋夹抱物品或孩子的习俗。阿昌族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说,人类的始祖遮帕麻张开胳臂,右边夹起光闪闪的月亮,左边夹起火辣辣的太阳,迈开了巨人的步伐。举起月亮放到太阴山顶上,举起太阳放到太阳山上。23

  汉代砖画的巨人便是以腋夹抱着两个蛇躯的人。腋抱是否成为腋下有人的原因所在?暂且存疑。


  三、神话传说中的风神


字的创制者是颇具匠心的,其上半部极易为释者所忽略。,与甲骨文的(前二·四)字形相同,应释八。《说文解字》:八象气之分散气散而为风”24。也就是说

密切相关。《淮南子·地形训》:八主风,古人将风分为八方之风,故风之数为八。八,别也25 “别为阴阳……万物乃形26

  上文只是从字形、字义上分析了为风,从字音上来看也是如此。《释名·释天》曰: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青徐言风蹙口开唇推气言之。叶德炯曰:横口合唇言之,此西域之重唇音法也。蹙口开唇推气言之为轻唇音。27依此而言,似读bufu,上古没有轻唇音声母,只有重唇音声母,因此的古音应为bu。为的一音之转。

  倘若把组合起来统观,一个风神跃然纸上,这就是南方之神。

  让我们由此出发,寻找这位风神。在经典文献中怕已渺不可寻,我们可求助于活态的神话传说。袁珂曾说,保留早期神话痕迹最多的,自然要数少数民族神话,尤其是经济文化发展处于较低阶段的少数民族。28倘若把目光转向少数民族的神话,不难发现,中国曾有这样的风神。
  流传于广西东兰的壮族祀神古歌《洛甲》中说,在混沌时期就诞生了洛甲。蓝鸿恩收集的材料说,壮族开天辟地的第一代神是个女神,名叫姆六甲。按照现在还保留在民间不完整的故事,姆六甲不但是安排自然界的大神,还是动物的生殖大神,也可以说是万物的母亲。她吹一口气,升到上面便成天空,天空破漏了就抓把棉花去补就成为白云。……她没有丈夫,但她赤身露体地爬到高山上,让风一吹,就可以怀孕,但孩子是从腋下生下来的。29

过伟说:黄勇刹生前向我介绍过,洛甲是一位非常高大的女人,迎风跨步而站。30

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的布努瑶长诗《密洛陀》(莎红整理本)这样叙述密洛陀的诞生:很久很久以前,什么造成密洛陀?大风吹来了,造成密洛陀……密洛陀到山上,身边吹来一阵大风,密洛陀怀孕了,生下九弟兄。蒙灵记录的散文本说:远古一阵阵神风吹来,驱散混沌雾气,出现了密洛陀。31

  台湾的泰雅人也流传着女始祖感风而孕的神话。泰雅人某村庄传说,古时候,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子,因风力怀孕而生一子。32泰雅人始祖神话说,太古时,茵嘎赫朗一巨石迸裂,一女子翩然而出。是时无人类,女子仰卧山巅,任习习凉风吹入胯间,生一子,母子婚配,繁衍后人,是为泰雅人的始祖。33 以上神话不就是对风神的叙事么?行文至此,我们不能不感叹汉文字的神奇功能。甲骨文仅用一个象形符,就记载了源远流长的创世神话:始祖母是一个巨人,她迎风跨步而站,受风而孕,人类从她的腋下诞生。元代《异域志》中有女人遇南风裸形,感风而生的记载,便是这些活态神话的印证。

  腋下生子是广为流布的神话,却鲜见有人解释之所以然。无形的风为物之大祖,南方之神受风而孕腋下生子的图画文字启示人们,人类的始祖是从腋下诞生的,腋下于是成为特有的生殖崇拜。古人认为腋下有洞,是通气的地方,可以生风。新疆突厥语族的古老信仰认为把风石夹在腋下即可生出凉风。人从腋中来,就是人从风中来。腋下崇拜隐含着风崇拜。


  四、:世界最古老的人类起源的神话


  是什么神,轮廓应该清楚了,如何释读的问题也好谈一点。下面我们回过头来解读

  胡厚宣认为,有道理。

  甲骨文中与形近的字很多,最为相似的有(除上面的外,基本一样)。的古音为ga读作shan。甲骨文中有王在夾()卜的记载,夾(在这里表地名。其字形与的下面一个构件相同,只是腋下之人出来的姿势有坐式或俯式之别。从构形看是同源字,现在的本义已经消失,只能在方言或字的演变中找到一些痕迹。不少方言称夹肢窝。湖北方言为gázǐwō夹肢窝似应为夹子窝,表明腋为生孩子的地方。普米族神话说,生孩子时要从腋下生,并用手臂夹一夹。夹应为生育的。俗语有时是古代邪术和宗教的遗留。34 在古缅语中,私处、下身、阴部与腋、胳肢窝是同一个词。

  与表怀孕的音近,《左传·哀公元年》:后缗方娠,杜预注:娠,怀身也。杜预为晋代人,从为娠字作注可以看出,娠字在晋代不常见。陕西方言称有孕有身,表怀孕之意的似由而来。生育的也有语音、语义上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南方之神是人类的始祖母,祖母的称谓由来。南方人至今仍有称祖母或外祖母为ga的。侗族创世女神萨天巴之,在侗语中为祖母。的一音之转,其意也相同。从字形与字义分析,是相通的。

  依据历史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可释,还可释为古音相同,南方曰因南方曰夷。《北堂书钞》有风伯名姨的记载,女夷封十八姨风夷等风神的别名均与音同,这些也为即风神作了补证。

  笔者以为还可释,甲骨文中为象形字,书为(合一七五),与形近。《康熙字典》:亦,象人左右两腋形,经传通作腋。《说文解字》:亦,人之臂亦也。徐灏注笺:即古腋字的古音为yiyinyiyin为阴阳对转),与南方曰因的读音相合。《正俗字谱》:的俗字为35《正字通》:夹,正讹从二人从,省二人对辅于肘之下。这就是说,夾、即亦。

  如果将字简化,去掉上面的八和下面的人,便成了汉字中的大字。在甲骨文中,字为正面展开双手、双腿的人形。古读,是古人对祖母的称谓。现今贵州、湖北等地方言仍呼祖母为,在江汉平原一带,人们呼祖母为。这是大母神崇拜留下的痕迹。从字的基本结构来看,”、“夷”皆从大。

  文化传播中留下的痕迹表明,“yi”(或yin)是字的最古老、最通用的读音,只不过由于古、今音的变化以及方言的差异使得这些印记不怎么清晰罢了。

  甲骨文告诉我们,至迟在商代,南方的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形象,而在东方、西方、北方,却成了一个个令人废解的符号。但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符号却与南方之神有着语音、语义上的瓜葛。

  风崇拜形成、发展的时期极为漫长。神话的产生远早于文字,较为原始的神话在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方言的障碍。人们用不同的语言或不同的方式来表述同一对象,有时就会产生变异。不同时期的神话带有不同时期的色彩,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传播与变异使得风神多样化、复杂化,这些自然也体现在字中,使它有了多种的解读。

世界各地都有腋下生子的神话,我国少数民族中至今仍然流传此类神话。甲骨文与壮族祀神古歌《姆洛甲》是两个独立的材料。它们相互印证,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其价值显而易见。

  风崇拜是世界性的宗教崇拜,伴随风崇拜而产生的腋下生子的神话曾经盛行于全世界,这是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2005-9-3)





图一:殷墟甲骨文中南方之神的名字

图二:刘体智善斋所藏记有四方风名的大肩胛骨



图三:汉代砖画,始祖神像砖




图四:广西崇左宁明左江花山岩壁画



图五:明代木雕,古三皇像


图六:马王堆汉墓的“神祇图”帛画



图七:女神,泥雕,色雷斯(保加利亚),新石器时代,索非亚博物馆








图八:安阳殷墟第5号墓的玉人




1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年版(图版六)。
2 同上。
3 同上书。(p23
4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SPAN>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3页。
5 袁珂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版第246-249页。
6 淮南子?/SPAN>天文训。
7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页。
8 陈汉平:古文字释丛。王宇信: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8-59页。
9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90页。
10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5页。
11 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始祖(第一部),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12 转引自〔日〕大林大良著,陈岗龙译:人类合成与世界巨人——创世神话中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对应,张玉安, 陈岗龙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13页。
13〔苏〕李福清著,马昌仪编:中国神话故事论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74页。
14 同上书,第176页。
15 孟繁仁:黄土高原的女娲崇拜,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夏之卷,第107页。
16 友人拍。
17 文物出版社编:中国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968996-98100101
18 中华古文明大图集?/SPAN>颐寿(第八部),第5页。
19 傅举有、陈松长:马王堆汉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周世荣:马王堆汉墓的神祇图帛画,考古,1990年第10期。
20 女神,泥雕,色雷斯(保加利亚),新石器时代,索非亚博物馆。转引自〔德〕埃利希?/SPAN>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图版6。
21 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于锦绣、杨淑荣分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图43
22〔苏〕李福清著,马昌仪编:中国神话故事论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23 李子贤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1页。
24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5 许慎:说文解字。
26 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27(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释天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28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第15页。

29 蓝鸿恩:广西民间文学散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4-25页。

30 过伟:壮、侗、瑶族创世女神之比较研究。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编:神话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31 同上书,第216-219页。

32 许良国、曾思奇编著:高山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页。

33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34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35 陶秋英纂辑、姜亮夫校读:敦煌碎金,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0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