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6日

慎用“汉服”、“深衣”


慎用“汉服”、“深衣”

黎显慧

   
近年来,“汉服”成了热门话题。以“汉服”为国服,以“汉服”为学位服,以“汉服”为校服,以“汉服”为奥运礼服等提议层出不穷。有学者称“汉服”的复兴为“民族文化的自觉”。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应享有平等、民主和自由。“汉服”并非为各民族所认同,因此,是否穿“汉服”,应该只是个人或团体行为。
“汉服”是汉族的服装,有人建议以“深衣”代之,并且解释:“深衣”不是某个朝代的服饰,也不是56个民族中某个民族的服饰。
“深衣”一词始见于孔子的《礼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据说“深衣”是诸侯、士大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民的常礼服。如果连老百姓都穿,为何东汉的郑玄要为之作注?历代文人要为之争论不休?“深衣”的说法不足据。
人们通常以为四夷是不开化的蛮荒之地,左衽被认为是夷人的服装。《尚书·周书·毕命》记载:“四夷左衽”。 孔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四夷左衽”表明在周代,“右衽”流行的范围仅中原地区,而周边广大地区普遍流行“左衽”。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吴越春秋》也有类似记载:知古公欲以国及昌。古公病,二人讬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
《论语·宪问》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感叹如果不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平定天下,自己就要披头发穿“左衽”,成为夷族了。
孔子故土山东,也属四夷。博学的孔子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祖先也是夷人,也着“左衽”,这是说不通的。孔子曾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见鄙视夷人及“左衽”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既然四夷皆左衽,有必要再认识左衽。
何谓“左衽”, “衽”有两种解释,一为“襟”,一为“袖子”。通常认为,左衽的前襟是向左掩,右衽的前襟是向右掩。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蜀、汉之民为左衽矣”。四川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立人像,身着燕尾长袍,衣襟向左掩,一般被称为“左衽”。
《史记·赵世家》云: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这段文字简要地记叙了古越人的服饰特点。错臂是何意?
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曰:错臂亦文身,谓以丹青错画其臂。将“错臂”解释为“文身”,说得通,因为“错”有“涂饰”之意。问题是上文已谈到“文(纹)身”,不可能重复叙述。晋人孔衍解释为:“右臂左衽”,谓右袒其臂也。《诗·小雅·楚茨》:献酬交错。毛传:“东西为交,邪行为错。”“邪”通“斜”。邪行:斜向行进。“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i]贾谊《新书·道术》: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史记》所说的“错臂左衽”应是衣襟右斜,露出右臂。这种服饰至今仍可见到。
可见,“衽”应作衣袖讲,“左衽”即左袖,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右袖的衣服。
“四夷左衽”,也就是说四夷皆穿露右臂的左衽。左肩用衣服护住,露出右肩。这种服饰应该不难判断是尊左,还是尊右。
尚左是世界远古文明的普遍特征,经历了若干万年,由尚左转为尚右,仅几千年历史,而且并不成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华夏文明皆然。
大量史前考古资料表明,以中原为中心的格局是商周时期才逐渐形成的,四夷并非蛮荒之地。与错臂左衽相比,汉服的形成要晚得多,无论是影响力、经久性以及包容性都是望尘莫及的。


                            (2007-4-10初稿,2017-2-13修改)



[i]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