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6日

端午话牛神


端午话牛神
黎显慧

又到端午了,这是先民祭祀神灵的日子。远古的神灵降临,来接受人们的祭礼。
这位神灵是谁?人们也许早已记不清了,但仍以各种传统的方式祭拜。不信神的人们则以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古人替代之。信男信女们害怕神灵因此降下灾祸,于是在这一天以各种方式驱邪避恶。
端午节原本祭祀何神?
闻一多先生依据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端午节日活动项目与龙有关,推断:端午的起源与龙有密切关系,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他还说:龙蛇古来本可以混称。[1]
闻一多以独特的学术视野,从原始宗教信仰的层面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底蕴,为端午节成因作了合理的解释,其成就令人瞩目。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关研究似乎没有什么进展。也许尽善尽美,无工可作。
将端午节定义为龙的节日,未尝不可,但是,龙蛇混称的说法,值得商榷。
龙究竟为何物?众说纷纭。学界大多赞同蛇为龙的原型。
笔者以为,蛇并非龙的原型。其理由有如下几点:
1、端午节是东亚先民共同的节日,中国、越南、朝鲜、日本等国人民至今仍将端午节作为重大节日。节日最初产生于宗教祭祀,共同的节日产生于共同的信仰。大量的原始宗教资料表明,蛇崇拜不具有普遍意义,大多数地区的人们是非常讨厌蛇的,崇拜蛇的范围非常狭小。如果端午节是以蛇崇拜为特征的,它不可能在东亚地区广泛流行并经久不衰。
2、从甲骨文和金文资料可以得知商人和周人都崇拜鸟,甲骨文的凤与风是同一个字,表明商代流行风崇拜。风崇拜是远古时期普遍的宗教信仰,最初与木崇拜相结合,后来发展到与鸟结合。商周时期的宗教以鸟崇拜为特征,与世界普遍流行鸟崇拜是同步的。没有明确的资料表明蛇崇拜在商代占据重要地位。
3、古埃及文明的资料表明蛇崇拜是父系社会王权政治的产物,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有过密切的接触。可以推测,带有蛇特征的龙是为巩固男权政治而出现的。
4、端午节在五月初,并非专指农历五月五日,每一个月的初一至初五都称为端,端午也就是端五。在月初举行祭祀仪式是母系社会的遗风,以晚出的蛇崇拜解释之,不足为信。
龙的原型是什么?清人阎若璩曾说:“古人之事,应无不可考者,纵无正文,亦隐在书缝中,要须细心人一搜出耳。”[2]先民为使文明传承,不至中断,用尽智慧。龙无论如何乔装打扮,总要露出原形。
宗教史资料表明,神坛上有后来者居上的现象。中国有句俗语:赢者为王、败者为寇,神坛上也是如此。远古时代,鬼神不分,鬼即神。牛鬼蛇神一词把神坛的变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牛为鬼可以推测龙的原型是牛。其理由有如下几点:
1、考古资料表明,人类崇拜牛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几万年前。
牛崇拜是母系社会的重要宗教信仰,以牛为母在世界早期文明中较为普遍。古埃及人认为牛是最早的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北欧神话说,最早诞生的是奶牛与巨人始祖伊米尔,伊米尔喝奶牛的奶长大。日本先民认为牛是天神派来的。闪族人曾以金牛犊为神,古波斯人视牛为人类的祖先。古希腊、罗马,敬牛之风尤盛。古代罗马人不只相信牛能说话,而且相信这类现象具有神示预兆的作用。
牛是神坛上的老祖宗,早期的人形神大多模仿牛的特征。古埃及的努特有时便呈牛形,哈托尔有时长有牛角和牛耳,伊西丝头饰双牛角,有时为牛首人躯。中国的伏羲、女娲、炎帝、神农、蚩尤等或为牛首,或长牛角。希腊的宙斯常显现为牛形,赫拉长着牛眼。
民间文化中保存了许多有关神牛创世的神话传说,如,纳西族、哈尼族认为牛是创造天地的神兽。塔吉克族、撒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认为世界由一头神牛顶着。[3]……
《周易 说卦传》言:乾为天、为父、为马,坤为地、为母、为子母牛。牛代表雌性,牛崇拜是母性崇拜。牛崇拜不利于男权政治,因此龙应运而生。
2、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学会以牛耕田。先民为感激牛的辛劳,视之为谷神。民间保留有以谷物祭牛神的传统。祭牛神的谷物通常选用糯米,这一习俗告诉后人,最早的谷物是稻米,而且是糯稻。端午的粽子选用的便是糯稻。
3、“在各不同文化中普遍出现的“女人一母牛一新月”的三联象征(the trghe symbol of woman, cow and crescent moon)便是原始分类模式的典型实例。美国哲学家威尔赖特指出,三联象征中的每一形象都由某种特征而同另外的两个形象发生联系。如果以A、B、C分别代表女人、母牛和新月,那么三者互为象征的逻辑关系可以罗列如下;
A和B都产奶。
A和C都有以月为周期的变化。
B和C都长着角。(西文中的horn一词,既有牛角的意义。又有新月之钩尖的意义)”[4]
牛有角、新月有角,于是粽子也呈角状。
4、稻米生长在水中,要靠水牛的耕作,先民最崇拜的是水牛。老子骑青牛的寓意便在于此。为祭水牛,先民将粽子抛于水中,在水中竞渡以娱牛神。
5、由于风崇拜的渗透,牛崇拜也具有风崇拜的特征。风是无形的,汉语有“听风”一说,表明古人以耳听风向,因此牛耳很受崇拜。古埃及的哈托尔神有时表现为长有牛耳、牛角的人形神。古代汉语称主盟者为“执牛耳”,指居于权威或霸权地位,道出牛耳的不寻常。龙的耳朵像牛耳,露了马脚。不妨造一新词,露了牛耳。
6、尽管周代以来主流文化贬牛,但祭祀牛的节日在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如侗族、布依族、仡佬族、仫佬族、土家族等民族中仍然得到保留。可见牛崇拜之一斑。
7、据《册府元龟》、《艺文类聚》、《魏书 列传第九十二》、《北史 列传第四十四》等文献记载:晋议郎董勋称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端午节后来定为农历五月初五,正合“五日为牛”的说法。
8、南方方言有呼水牛为龙的。
9、《春秋纬合诚图》言:伏羲龙身牛首,纬书《河图挺佐辅》曰:“女娲牛首,蛇身。其演变痕迹依稀可见。
综上所述,龙的原型是牛,端午节是祭祀牛神的节日。

端午话牛神

黎显慧

又到端午了,这是先民祭祀神灵的日子。远古的神灵降临,来接受人们的祭礼。
这位神灵是谁?人们也许早已记不清了,但仍以各种传统的方式祭拜。不信神的人们则以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古人替代之。信男信女们害怕神灵因此降下灾祸,于是在这一天以各种方式驱邪避恶。
端午节原本祭祀何神?
闻一多先生依据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端午节日活动项目与龙有关,推断:端午的起源与龙有密切关系,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他还说:龙蛇古来本可以混称。[1]
闻一多以独特的学术视野,从原始宗教信仰的层面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底蕴,为端午节成因作了合理的解释,其成就令人瞩目。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关研究似乎没有什么进展。也许尽善尽美,无工可作。
将端午节定义为龙的节日,未尝不可,但是,龙蛇混称的说法,值得商榷。
龙究竟为何物?众说纷纭。学界大多赞同蛇为龙的原型。
笔者以为,蛇并非龙的原型。其理由有如下几点:
1、端午节是东亚先民共同的节日,中国、越南、朝鲜、日本等国人民至今仍将端午节作为重大节日。节日最初产生于宗教祭祀,共同的节日产生于共同的信仰。大量的原始宗教资料表明,蛇崇拜不具有普遍意义,大多数地区的人们是非常讨厌蛇的,崇拜蛇的范围非常狭小。如果端午节是以蛇崇拜为特征的,它不可能在东亚地区广泛流行并经久不衰。
2、从甲骨文和金文资料可以得知商人和周人都崇拜鸟,甲骨文的凤与风是同一个字,表明商代流行风崇拜。风崇拜是远古时期普遍的宗教信仰,最初与木崇拜相结合,后来发展到与鸟结合。商周时期的宗教以鸟崇拜为特征,与世界普遍流行鸟崇拜是同步的。没有明确的资料表明蛇崇拜在商代占据重要地位。
3、古埃及文明的资料表明蛇崇拜是父系社会王权政治的产物,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有过密切的接触。可以推测,带有蛇特征的龙是为巩固男权政治而出现的。
4、端午节在五月初,并非专指农历五月五日,每一个月的初一至初五都称为端,端午也就是端五。在月初举行祭祀仪式是母系社会的遗风,以晚出的蛇崇拜解释之,不足为信。
龙的原型是什么?清人阎若璩曾说:“古人之事,应无不可考者,纵无正文,亦隐在书缝中,要须细心人一搜出耳。”[2]先民为使文明传承,不至中断,用尽智慧。龙无论如何乔装打扮,总要露出原形。
宗教史资料表明,神坛上有后来者居上的现象。中国有句俗语:赢者为王、败者为寇,神坛上也是如此。远古时代,鬼神不分,鬼即神。牛鬼蛇神一词把神坛的变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牛为鬼可以推测龙的原型是牛。其理由有如下几点:
1、考古资料表明,人类崇拜牛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几万年前。
牛崇拜是母系社会的重要宗教信仰,以牛为母在世界早期文明中较为普遍。古埃及人认为牛是最早的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北欧神话说,最早诞生的是奶牛与巨人始祖伊米尔,伊米尔喝奶牛的奶长大。日本先民认为牛是天神派来的。闪族人曾以金牛犊为神,古波斯人视牛为人类的祖先。古希腊、罗马,敬牛之风尤盛。古代罗马人不只相信牛能说话,而且相信这类现象具有神示预兆的作用。
牛是神坛上的老祖宗,早期的人形神大多模仿牛的特征。古埃及的努特有时便呈牛形,哈托尔有时长有牛角和牛耳,伊西丝头饰双牛角,有时为牛首人躯。中国的伏羲、女娲、炎帝、神农、蚩尤等或为牛首,或长牛角。希腊的宙斯常显现为牛形,赫拉长着牛眼。
民间文化中保存了许多有关神牛创世的神话传说,如,纳西族、哈尼族认为牛是创造天地的神兽。塔吉克族、撒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认为世界由一头神牛顶着。[3]……
《周易 说卦传》言:乾为天、为父、为马,坤为地、为母、为子母牛。牛代表雌性,牛崇拜是母性崇拜。牛崇拜不利于男权政治,因此龙应运而生。
2、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学会以牛耕田。先民为感激牛的辛劳,视之为谷神。民间保留有以谷物祭牛神的传统。祭牛神的谷物通常选用糯米,这一习俗告诉后人,最早的谷物是稻米,而且是糯稻。端午的粽子选用的便是糯稻。
3、“在各不同文化中普遍出现的“女人一母牛一新月”的三联象征(the trghe symbol of woman, cow and crescent moon)便是原始分类模式的典型实例。美国哲学家威尔赖特指出,三联象征中的每一形象都由某种特征而同另外的两个形象发生联系。如果以A、B、C分别代表女人、母牛和新月,那么三者互为象征的逻辑关系可以罗列如下;
A和B都产奶。
A和C都有以月为周期的变化。
B和C都长着角。(西文中的horn一词,既有牛角的意义。又有新月之钩尖的意义)”[4]
牛有角、新月有角,于是粽子也呈角状。
4、稻米生长在水中,要靠水牛的耕作,先民最崇拜的是水牛。老子骑青牛的寓意便在于此。为祭水牛,先民将粽子抛于水中,在水中竞渡以娱牛神。
5、由于风崇拜的渗透,牛崇拜也具有风崇拜的特征。风是无形的,汉语有“听风”一说,表明古人以耳听风向,因此牛耳很受崇拜。古埃及的哈托尔神有时表现为长有牛耳、牛角的人形神。古代汉语称主盟者为“执牛耳”,指居于权威或霸权地位,道出牛耳的不寻常。龙的耳朵像牛耳,露了马脚。不妨造一新词,露了牛耳。
6、尽管周代以来主流文化贬牛,但祭祀牛的节日在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如侗族、布依族、仡佬族、仫佬族、土家族等民族中仍然得到保留。可见牛崇拜之一斑。
7、据《册府元龟》、《艺文类聚》、《魏书 列传第九十二》、《北史 列传第四十四》等文献记载:晋议郎董勋称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端午节后来定为农历五月初五,正合“五日为牛”的说法。
8、南方方言有呼水牛为龙的。
9、《春秋纬合诚图》言:伏羲龙身牛首,纬书《河图挺佐辅》曰:“女娲牛首,蛇身。其演变痕迹依稀可见。
综上所述,龙的原型是牛,端午节是祭祀牛神的节日。

[1]闻一多:端午考,神话与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151页。[2]《潜邱札记》卷二。[3]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68页。[4]叶舒宪著: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2页。
(2006-5-2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