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斜口筒形玉器
黎显慧
斜口筒形玉器(图1)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器形神奇耐人寻味,这究竟为何物?论者的看法大致分两类,俗物与神物。前者有臂饰说、发饰说、冠饰说、龟壳说、乐鼓说、昆虫蛹体说、……,等等。后者有礼器说、法器说。
无底筒形陶器一般简称为筒形器,多出现于墓葬中,也见于祭祀坑。
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冢紧邻祭坛的东侧,是该地点中面积最大,结构也最为复杂的石筑冢丘,在它的南半部叠压有一片人工铺砌的碎石层面,其间分布多座形制特殊的彩陶筒形器墓。这批墓葬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中心部位是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室,环绕墓穴摆放一圈彩陶筒形器。[1]在墓穴周围摆放筒形器,或与原始死生信仰有关。
《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
,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淮南子·览冥训》:凤凰……暮宿风穴。晋张华《博物志》 “风山之首,方高三百里,风穴如电突,深三十里,春风自此而出也。”
柯尔克孜族传说,风神科依卡特是一位大力士神,住在遥远地方的一个无底黑洞里,只要它一出洞,人间就会刮起大风。[3]哈尼族神话《风姑娘》造地的大神来了九个,也造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年。本来,地可以马上造完的,但是,造地的九个大神偏要留下脚巴掌大的窟窿不给补上就要走。于是,地上的人们又问:“哎!大神,地还没有造完哪,你们怎么不把坑坑补上就走啦?……”。造地的大神说:“啦!你们这些傻瓜,全都是些笨蛋。留下这个窟窿是刮风用的。补上这个窟窿就不会刮风了。不刮风,你们的大树和庄稼就不会长枝发芽,人也会闷得喘不过气来了。”[4]
祭风是远古先民重要的祭祀活动,早期人们崇拜东方,因为风神在东方。赫哲族的风神名叫“卧杜妈妈”,它主宰所有的风。赫哲人深信风神深居在东方山地缝中,他在那里储存、输送着风。所以祭风时向东方烧香、叩头。《正字通》高麗國左有大穴,曰神隧。据《三国志·魏志·东夷卷》记载:其国东有大穴名隧穴,十月国中大会,迎隧神还于国东上祭之,置木隧于神坐。据《集安县文物志》记载:每一代高句丽王即位时,都要亲率群臣贵胄、黎民百姓到集安县太王乡上解放村的汞洞子沟(距国内城东17公里)的“国东大穴”迎隧神。[5]从字面看,木隧是一个贯通如隧的木筒。《礼记·内则》: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郑玄注:木《春秋繁露·五行五事》:风者,木之气也。从郑玄的注释可知,木燧应为木隧,与风有关。木隧似可理解为木质的筒形器。立放着的筒形器好比无底洞,是先民心中的风穴。
《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檀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三者均用火。在周代,风神已不再是至高神,但祭风神用火的传统仍然延续。《墨子》记载:“烧黑狗皮扬灰风即起。”
在东坡筒形器群遗存发现很多石块。参照其他属红山文化出土筒形器的遗址,……堆积中的小石块均应放于筒形器内……筒形器内放入石块,倾注了摆放者的诸多心愿和幻想。[9]胡头沟墓葬的无底筒形器有的器内放一、两块河卵石。[10]
在蒙古族古老的信仰中,有一种能生风生雨的神秘石块,叫作“札达”或“加达”。……在新疆突厥语族的古老信仰中也有信仰这种风石的,俗称此石为“雅达”或“加达”.认为只要暴晒此石,便可生出旋风。[11]可见,筒形器内放入石块,是在求风。
由此可见,筒形器是远古先民对风穴的模仿,是祭祀风神的礼器,也是求风的法器。
斜口筒形玉器是筒形器的晚期形制。牛河梁遗址考古出土的19件斜口筒形玉器,有8件发现于墓内死者头部,9件放置于死者腰侧或手部以下。[12]筒形器放在头部,是祈盼吸到风神送来复活之气。至于放在腰侧或手部以下有何含义,暂且存疑。
斜口筒形玉器为何做成斜口?可能有两方面的用义。在口头文化为主体的远古,同音常常同义。斜与协同音,协,和也,先民期待斜风细雨,而非灭顶之灾的暴风、旋风。另一个含义是表示风正在流动,有的甚至在斜口上刻划出风流动的痕迹(图1、图3、图4)。
(感谢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平台为本文提供资料,感谢全体工作人员)
[12]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郭大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转引自蒋卫东: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新解,收藏家 2013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