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日

从甲骨文方位词探华夏文明的走向(Exploring the Tren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the Direction Words of Oracle) 7


甲骨文方位词探华夏文明的走向
Exploring the Tren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the Direction Words of Oracle7


黎显慧

七、尊“旁” 尚“角”

说起“旁”,很容易令人想起一个成语——“左道旁门”。指非正统的宗教、会道派别,亦指不合正统的学术趋向或见解。也就是说,“左” 与“旁”有邪或偏颇的含义。
远古文明是尚“左”的,“旁”与“左”归在一起,有被贬之嫌。
《玉篇》:旁,犹边也,侧也。《釋名》:在邊曰旁。《儀禮·大射禮》:左右曰方。《註》方,旁出也。《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方通旁。《說文解字注》:旁,溥也。凡今文尙書作旁者,古文尙書作方。甲骨文的“方”有时用作“旁”。[1]《博雅》:旁,大也。廣也。
“旁”的甲骨文书为“”,在甲骨文中,带“”结构的字都是不俗的,如“方()”、“帝()”、“妇()”、“巫()”等等。可见先民是尊旁的。
《圣经》中多次提到肋旁,肋旁即腋。马王堆三号墓棺室东壁帛画的残片上,正中绘一个头戴鹿角的神祇,其左腋下有一个墨书的“社”字(图1)。[2]古代江淮方言称“母”为“社”,远古时代是信仰时代。神话考古表明,世界各地曾经流行以左腋崇拜为特征的风崇拜。以腋为母即以风为母。
甲骨文记载了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山海经》中《大荒经》分别谈到四方神所处的位置。《大荒东经》:有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有人名曰,北方曰,来风曰。是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来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西方曰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3]
文中分别用了“隅”和“极”,《玉篇》:隅,角也。隅即角落,极指尽头。既然西方和北方都在角落,可以推测东方和南方也在角落。《诗·小雅·节南山》:四方是维。《广雅》:维,隅也。表明直至周代早期,四方、四隅或四维均指四角。
到了周代中期,辨方正位(周礼·天官冢宰》),将东南西北的方位由四角变成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修正。
虽然尚“角”的信仰和习俗在主流文化中遭到否定,但“角”的信仰仍然顽强地表现出来,龙的演变就是一例。在民间信仰中更是有迹可寻。
语言是活化石,东北人喜欢说,你住哪个旮旯(旮旯即角落)。武汉人爱说,你从哪个角(guo)落里钻出来的唦。
海南人喜庆时将粽子搁于四个墙角,不少地方新郎新娘入洞房要“拜四角”[4],新屋入住也讲究拜四角。
远古先民崇拜四角的信仰和习俗是世界性的。《圣经·启示录》:此后我看见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执掌地上四方的风、叫风不吹在地上、海上和树上。(7:1)有些国家的国旗也体现了这一信仰。
按照《山海经》的记载,北方在东北隅,西方在西北隅,可以推测东方在东南角,南方在西南角。从地图上看西南角应该在非洲,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古埃及文明突然出现,而且是由南向北发展的。西北隅应该在北欧,人们通常认为北欧的神话是从希腊神话来的,仔细读来,其中有不少东亚神话的因子,为希腊神话所不及。
东北角、东南角是东亚大陆及邻近的岛屿。这就不难解释日本岛和台湾岛为什么有那么古老的文化遗存。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北有红山,南有良渚,中原则无。
华夏先民最崇拜的方位是东南角,最喜欢的风是东南风。八卦中的“巽”即风,其方位在东南。《论衡•卷第十一•谈天篇》:在东南隅名曰赤县神州。正因为这个地方最好,所以先民才聚集在这一带,人多需要粮食和生活用品。于是这里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培和制陶技术。
红山文明的辉煌只持续了一段时间。红山先民的墓葬头朝东南,意味着以东南为祖,是从东南北上的。甲骨文 “东”、“西”、“南”、“北”中仅有“北”是假借字,书为“”足以可见造字者的方位和信仰。文明源于何方一目了然。
方向明曾指出:一味地依赖碳十四测年数据,也因为数据本身的误差而迷茫。[5]地下考古只是冰山一角,不能因为兴隆洼文化的年代比东南早,就断定东北是文明的发源地。
卡西尔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或不如说,一个民族的神话并不决定而是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命运。印度、希腊等民族的全部历史都暗含于他们的神明之中。[6]
远古文明的核心是宗教文明。中国原始宗教是以风崇拜为特征的祖先神崇拜。古人崇拜风,不仅在于它的威力,更在于它的无形,正如《圣经》所说: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7]古人视无形之物为万物之母。“稽古太初,人生于无,形于有”[8],“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9]汉语“追风”形象地表现了先民对风的崇拜。
叶舒宪指出:到了父权制文明发展盛大的周秦之际,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开始了知男而不知女的漫长历史。一部二十五史完全是男人编写的给男人看的历史……[10]
甲骨文只有四方,“东西南北中”是晚出的。朱凤瀚认为:“天下之中”、“中国”之理念,始自武王。[11]“中”字的本意不表方位,其与四方的联系是晚近的文化现象。将“华夏”与“中华”相等同,是一大谬。华夏文明可以追溯到远古,世界是其大舞台。中华文明只能追溯到古代,中原是其小舞台。文明史之争由此而起,历史研究的弯路与谬误也由此而生。


图一:马王堆汉墓的“神祇图”帛画

                                   2016-7-6   (全文完)





[1]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1页。

[2] 傅举有、陈松长:马王堆汉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转引自周世荣:马王堆汉墓的“神祇图”帛画,考古,1990年第10期。
[3] 袁珂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版第246-249页。
[4] 中华文化网,http://www.b181.com/chuantonwenhua/minsu/minsu-4361.html2014-9-16检索。
[5] 方向明:卑南玉器概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
http://www.kaogu.cn/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qita/2013/1025/33335.html2016-07-4检索。
[6] 〔德〕恩斯特·卡西尔着,黄龙保、周振选译,柯礼文校: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7] 圣经·歌林多后书,4:18
[8] 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9] 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10] 叶舒宪著: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11] 朱凤瀚:《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历史研究,2006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