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浅析朝鲜半岛神话中的风崇拜


浅析朝鲜半岛神话中的风崇拜[1]

黎显慧

    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在朝鲜半岛上,先后兴起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三国史记》记载了这一段历史。《三国史记》是朝鲜现存的最古的史书,此书编撰于公元十二世纪。作者在编撰这部书时参照了旧《三国史》、《海东三国史》(这两部史书均已失传)和中国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这部书是我们了解朝鲜半岛神话的重要资料。
    文献中的朝鲜神话大多产生于三国时期。高句丽在半岛的北部,临近中国,其文化习俗与中国相当接近。高句丽最著名的神话是朱蒙神话,朱蒙为高句丽的始祖,于公元前37年至前19年在位,称“东明王”。
    《三国史记》说:朱蒙的母亲为河伯之女柳花。东扶余王解夫娄死后,金蛙即位,娶柳花为妻。柳花婚前曾与天帝之子解慕漱相爱,被幽闭在宫室。后来,柳花因感日光而有孕,生一卵,一男孩破卵而出,起名“朱蒙”。[2]
    这则神话反映了古人的宗教信仰,受日光而孕,表明其崇拜日,说卵生,表明其崇拜鸟。由此分析,朱蒙神话与日崇拜、鸟崇拜有关。
    中国古史中也有类似记载。《魏书·高丽传》曰: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斗。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弃之与豕,豕又不食;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北史·高丽传》说:高句丽,其先出夫余。王尝得河伯女,因闭于室内,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与豕,豕不食;弃于路,牛马避之;弃于野,众鸟以毛茹之。王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母以物裹置暖处,有一男破而出。及长,字之曰朱蒙。
    这两则记载产生于公元六七世纪,与朱蒙神话的时代相去甚远。至于《三国史记》的成书年代,更是隔了上千年。神话是宗教信仰的反映,随着人们信仰的变化而变化。日、鸟结合的朱蒙神话是不是原生形态?在中国神话中鸟崇拜最初是与风崇拜结合在一起的,商代甲骨文的“风”、“鸟”同形,已清楚地表明这一点。朝鲜半岛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远古以来盛行的风崇拜对其不会没有影响。
    还是看一看早期文献中的朱蒙神话。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吉验篇》说: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3]后产子,捐于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籍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
    《后汉书·东夷列传》也说:初,北夷索离国王出行,其侍儿于后妊身,王还,欲杀之。侍儿曰:“前见天上有气,大如鸡子,来降我,因以有身。”王囚之,后遂生男。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于马栏,马亦如之。王以为神,乃听母收养,名曰东明。
    《三国志·魏志·东夷卷》引《魏略》曰:旧志又言,昔北方有高离之国者,其王者侍婢有身,王欲杀之。婢云:“有气如鸡子来下我,故有身。”后生子。王捐之于溷中,猪以喙嘘之,徙至马闲,马以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
    这几处记载均早于《魏书》和《北史》,在这些记载中,朱蒙不是卵生的,也不是由日光而孕,而是受天上降下的形如鸡子(卵)的气体而怀孕的。受气体而孕,也就是受风而孕。
    也就是说,朱蒙神话中的受日光而孕是再生神话,原本是由受气而孕。这“气”与“日光”二者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呢?在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和辽宁省苏家屯朝鲜族中,朱蒙神话至今仍广泛流传,情节相当具体、丰富。神话中说,柳花为强烈的白灵光照射而怀孕,生下的是五升大的肉蛋。[4]这里说的是白灵光,而白灵光并不一定是日光。古人观念中的白灵光是什么?
    中、朝文化同源,在殷墟甲骨文中“光”字为上下结构,上为火,下为侧身跪拜之人。这就是说,光属于火崇拜。在以风神为最高崇拜的宗教体系中,光是隶属于风的,它由风而生。《礼记·祭义》:见以萧光,能报气也。郑玄注:光,犹气也。火光崇拜比起日光崇拜有更深的含义,因为火是人类自己制造的光。朱狄先生说:火的利用和控制是人自己创造的第二种光照,它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亚于太阳的光照,人第一次支配了这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自身与动物界分开。[5]
    在诸多研究神话的著作中,人们常常注重对太阳崇拜的研究,认为太阳神话是一切神话的核心。切斯特顿先生曾说,人类并非愚蠢到崇拜物质的太阳。在殷墟甲骨文中,有“日出”、“日入”之祭,但太阳的地位并不突出。《史记·封禅书》中,太阳被排在第七位。《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帝俊妻生十日的故事,王国维先生认为帝俊为帝喾,《礼记·祭法第二十三》殷人帝喾而郊冥,这就是说殷人与太阳同祖。在许多民族的神话中,太阳神并不为人们所崇拜。大量射日神话的出现足以说明这一点。风崇拜比日崇拜要古老得多,也深刻得多。
    在中国神话中也存在着由风神向太阳神的演变,但这种演变是伴随着方神或区域神而出现的。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四方的方神出现,笔者以为这四位方神是同源的。在商代已有了凌驾于风神之上的帝,但这帝是天帝,不是人神结合之帝。到了周代,为四方之神又配了一位中央的神——黄帝,黄帝占据了统治四方的中心地位,于是有了“黄帝四面”的说法。风神伏羲被派到东方,逐渐与日结合。在汉魏时期的砖画上,伏羲持日,女娲持月。
可见伏羲已演变为日神。
    朱蒙神话的演变轨迹,为识读简狄吞玄鸟卵而孕的神话,提供了依据。二者都是由受如卵之气而演变成吞卵或生卵的。卵生神话中的“卵”被神秘化了。
    新罗的始祖赫居士也系卵生,传说其降生时杨山下罗井旁有异气如电光垂地,旁有一紫卵。言“异气如电光”,所强调的是“气”。由此观之,新罗与高句丽的卵生神话是同源的。“神”字在甲骨文中书为“申”,叶玉森谓甲骨文申字为电耀屈折形。[6]如果此说成立,可由之推测甲骨文时代相当崇拜电光。
    新罗又称鸡林国,据说因赫居士出身于鸡林。在他降生的同时,阏英里井边有鸡龙出现。这个鸡龙自左胁下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孩,因名阏英。后被立为王后。[7]新罗神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崇拜鸡,一是崇拜腋下。
    古人崇拜鸡,视鸡为神,原始巫术中的鸡占,是由崇拜鸡而起。据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南越人好巫》载:“古代南方以鸡招魂,是为鸡招。”鸡知风,有一种信风鸡,风吹向哪里,鸡的嘴就朝着哪里。周人崇拜鸡,在周代的金文中,言必先书“鸡(隹)”。这是周人宗教信仰的可靠记载,统统将此字释作副词恐怕不妥。
    朝鲜至今保留“夹子窝”的方言,可见腋下崇拜也曾在朝鲜流行。赫居士为卵生,其妻阏英生于鸡的胁下,胁下即腋。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始祖朱蒙之母左腋生一卵,卵开得朱蒙。在这两则神话中,卵生神话与腋生神话重叠在一起,二者的演变清晰可见。
    朝鲜人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同源,其宗教信仰是一致的。朝鲜族的农民和渔民十分敬奉风神。在其神话中,风神就是灵灯奶奶。据说,灵灯奶奶每年于农历二月初一从天界下到人间,于二月二十日返回天界。她下凡时,必带女儿或儿媳随行。她带女儿下凡时,刮顺风。如果带儿媳下凡,刮黄风,于世人有害。所以,得供奉风神和祭祀风神。风神祭由家庭主妇主持。[8]朝鲜族至今保留占风的习俗,他们认为正月初一刮北风,当年五谷丰登,如刮南风便是歉收的灾年。[9]在古人的观念里,风与丰收是连在一起的,汉字中的“风”、“丰”同音,为风神曾被视为丰产神而加以祭祀提供了依据。
朝鲜族的卵生神话中的父亲均来自天,母亲来自水。河水、井水、海水。
    朝鲜族的风神祭由家庭主妇主持。在三个水瓢里注满水,分别置于酱缸台、厨房和后院的洁净处,附以各色布条和各色纸条,作为祭坛,向风神祷告。[10]以水祭风神似为风神宿于水的原始信仰。
朝鲜人崇拜风,也崇拜能生风的大穴。据《后汉书·高句丽》记载:其国东有大穴,号隧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三国志·魏志·东夷卷》也说:其国东有大穴名隧穴,十月国中大会,迎隧神还于国东上祭之,置木隧于神坐。据《集安县文物志》记载,每一代高句丽王即位时,都要亲率群臣贵胄、黎民百姓到集安县太王乡上解放村的汞洞子沟(距国内城东17公里)的“国东大穴”迎隧神。[11]   
《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有空大谷。”高亨释隧为旋转。我以为当释洞穴。由洞穴出的风是大风,后世因以隧风为疾风、暴风。战国时,楚人宋玉的《风赋》说:“空穴来风”。屈原的《楚辞·九章·悲回风》曰:“依风穴以自息兮”。木只能知风,而穴能生风。古人由崇拜风进而崇拜产生风的空穴,犹如崇拜风而崇拜知风的木一样。《淮南子·原道训》:“夫萍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这“虚”也就是“空”。鸟排虚而飞,鸟飞能生风,因而鸟崇拜也是对“空”的崇拜。古人气、风不分,古汉语中有空气一词,应是由空而有风的观念的反映。
    最近,在浙江龙游县发现了大规模的古代石洞穴,许多专家对石洞的成因和用途作了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石洞因采石所形成,有的认为是储藏物品的仓库,有的认为用作宫殿,还有的认为是吴越战争时期越王勾践借古姑蔑国之地用来制造武器,训练军队的。《淮南子·览冥训》曰:暮宿风穴,注:北方寒风从地出也。晋张华《博物志》(八):“风山之首,方高三百里,风穴如电突,深三十里,春风自此而出也。”文献的记载表明古人注重对四方出风之地的观测,此洞群位于东方,是否曾为古人的候风之地,不得而知。不过从古人的宗教观来看,洞窟文化与风穴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
    丧葬习俗记录着人类对生与死的信仰。风者,木之气也。风之至也,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树葬或木棺葬是风崇拜的产物。随着古人对来风之空穴的崇拜,产生了另一种特殊的葬俗悬棺葬,即在山崖上凿洞,将死者葬于洞中。应该说悬棺葬也是一种风葬。
    宋人孙穆在《鸡林类事》中记载了朝鲜的丧葬习俗,“父母病,闭于室中,穴一孔,与药饵,死不送。”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习俗。人从风中来,风从穴中来,人死了葬入穴中也就是回到风中去了。
高句丽为夫余之后,夫余之族名由夫余神而来。高句丽人祭夫余神,刻木作夫人像。[12]可知夫余为女神,夫余之族名来源于夫余神。朝鲜位于东方,传说太昊伏羲氏为东方之帝。风的古方言为bufu,伏羲的方言为buyi,夫余疑是伏羲(风夷)的变音。




[1] 本文节选自黎显慧:风崇拜在远古神话中的渗透(续),黄克剑编《论衡 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修改。
[2] 《外国神话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2月第1版,第265页。
[3] 原书断句在“下”、“我”之间。
[4]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6月第1版,第63页。
[5]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2月第1版,第440页。
[6]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5月第1版,第1599
[7]《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6月第1版,第64页。
[9] 同上,第59页。
[10]同上,第58页。
[11] 《集安县文物志》,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23页。转引自张志立《高句丽风俗研究》,《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辽沈书社,199112月第1版,第276-277页。
[12] 张志立《高句丽风俗研究》,《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辽沈书社,199112月第1版,第276页。